1. 马的毛笔字写法图片
1:马 甲骨文写法:
2:马 大篆(金文)写法:
3:马 小篆写法:
4:马 繁角隶书写法:
5:马 毛笔草书写法:
6:马 毛笔楷书写法:
7:马 毛笔行书写法:
2. 马字的毛笔书法图片
1:马 甲骨文写法:
2:马 大篆(金文)写法:
3:马 小篆写法:
4:马 繁角隶书写法:
5:马 毛笔草书写法:
6:马 毛笔楷书写法:
7:马 毛笔行书写法:
3. 马的笔画怎么写毛笔字?
毛的繁体字 :毛 毛的拼音/毛的音标 : máo 毛的意思:
(1)(名)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羽~|羊~|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2)(名)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3)(形)粗糙;还没有加工的:~坯|~铁。(4)(形)不纯净的:~利|~重。(5)(形)小:~孩子。(6)(动)指货币贬值:钱~了。(7)(Máo)姓。
毛 [má]〈形〉
1.比喻多而细碎 。如:毛细管;毛孩子;毛起(形容兴起的事如毛一样众多)
2.小,微不足道。多用于贬义,你是那路毛神?——《西游记》,又如:毛神(小神。骂人的话);毛路(方言。小路);毛蛋蛋子(詈词。犹言小畜生);毛铢(形容极微小的利益)
3.不纯净 ,如:毛重;毛利
4.半加工的;粗糙的,如:毛坯;毛糙(粗糙;不细致);毛边
毛 [máo]〈名〉
1.(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2.同本义
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说文》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
王燕则诸侯毛。——《周礼·司仪》
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欬论》
其动物宜毛物。——《周礼·大司徒》
毛马而颁之。——《周礼·校人》
以启其毛。——《诗·小雅·信南山》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胚不生毛。——《韩非子·五蠹》
与旃毛并咽。——《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小毛角。——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矢如猬毛。——《资治通鉴·唐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又如:毛女(传说中的仙女,遍体生毛,故名);毛连(用羊毛或其他毛类制成的褡裢);刚毛(人或动物体上长的硬毛);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毛笔(以兽毛制成的笔);毛羽(兽毛和鸟羽);毛戴(寒毛竖立);毛脉(须发与血脉);毛悚(汗毛竖立);毛蓬蓬(须发密而乱貌);毛楂楂(毛发短而硬貌);毛发不爽(犹毫毛不爽);毛耸(毛发竖立)
3.兽类 。如:毛群(兽类);毛挚(猛禽捕食小鸟);毛类(兽类);毛犊(古代传说中兽类之祖);毛鬣(马或野兽的鬃毛)
4.鸟的羽毛,又如:毛芥(羽毛和芥子);毛扇(羽毛扇);毛翎(翎毛。借指羽翼);毛质(鸟类的毛羽)
5.亦指带毛的兽皮 。如:毛毛匠(毛皮匠);毛裘(兽皮制作的衣服);毛水(皮毛的表面)
6.通“芼”。草木;五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注:“草也。”
毛泽未尽。——《谷梁传·定公元年》。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
锡之不毛之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7.[口]∶中国货币单位“角”的俗称,等于一元的十分之一 [mao,a fractional unit of money in China]
8.姓
〈动〉
1.发火;发怒 。
如:毛司火性儿(性格又臭又火爆);尽管他脾气毛
2.贬值,兑换率下降 。如:货币毛了
3.发慌
祁老爷毛了,只得退了堂。——《儒林外史》
又如:发毛(发慌);吓毛了;小偷毛了;毛脚鸡(比喻行动慌里慌张)
4. 马的毛笔字写法图片在田字格
在中国象棋当中,田字格是除了士和将或帅是可以走的,别的棋子如车,马,炮还有卒子是不可以走的,走了算是犯规的。不算犯规的只有是对方的棋子,它们才可以进入,因为不让它们进入的话就无法将将或帅将死。这是中国象棋一种硬性的规定,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分出胜负,最后争夺冠军,取得名次。这就是田字格在象棋当中的妙用,会下象棋的人都懂的。
5. 马的毛笔字写法图片大全
适合写楷书、篆体。理由是:马毛材质,或者说质地较硬。马兼毫毛笔以马毛材质加上配料等制作,书写时比狼毫毛笔、狼兼毫毛笔硬性更大;行书、行草书、草书建议选用狼毫或狼兼毫毛笔,一来适合书体的书写要求,二来也耐用,市面上大多称狼毫的毛笔,大都是狼兼毫毛笔;马兼毫毛笔比羊兼毫毛笔硬,羊兼毫毛笔更软些,因而适合书写字体不同。因此马兼毫毛笔特性决定其适合字体。
6. 马的毛笔字写法图片大全集
马汝为,字宣臣,云南元江人,书法家。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进士,授检讨,与修国史。官至铜仁知府。才高学博,书名重一时。时人语曰:“李因培才高天下,马汝为字压两江。”著悔斋诗集。
马汝为聪慧好学,有才能。他所受到的教育,也优于兄弟。他在父亲的支持下,游学滇中各地,取友四方。所结识请教的人,有建水名宿段尔际、昆明王思训、石屏陈伉、甬东(今浙江)谢存峨、济南吴克庵等,均当时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