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出了砒霜中的含硫杂质而已,并不是检测出砒霜本身。
砒霜(主要成分为As2O3)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毒物之一。砒霜毒性剧烈,一次大量摄入砒霜引起的急性中毒会出现呕吐、腹泻、出血不止、抽搐等症状,而少量多次摄入引起的慢性中毒多表现为肝、肾损害和皮肤色素改变。
对应于砒霜的悠久历史,银针探毒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断案中也被广为采用,包括《折狱龟鉴》、《洗冤集录》在内的多部历史古籍中都有相应的记载。除此以外,银针探毒还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最爱。然而,银针探毒真的像书中所记载的那样科学和准确吗?答案是:否。
之所以说银针探毒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还得从砒霜的制法说起。砒霜是砷(As)的氧化物(砷古时候也称作砒)。砷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砷矿物的形式存在,常见的含砷矿物有斜方铁矿(FeAs2)、雄黄(As2S2)、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sS)等。古代炼取砒霜的方法是将矿物研碎,除去大块的杂石,在密闭容器中与木炭一起煅烧,待毒沙升华后,它所凝结成得白色粉末就是砒霜。
由于古代冶炼技术差,工艺粗糙,制成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硫化物。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的黑色硫化银(Ag2S)附着在银针表面,银针就这样变黑了。也就是说,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出了砒霜中的含硫杂质而已,并不是检测出砒霜本身。所以,银针探毒在古代的成功应用纯属巧合。
事实上,银是不能与纯净的砒霜发生化学反应的,所以用银针探砒霜不但不科学,更有可能造成冤案。
人死后尸体内部产生大量含硫化合物,大家所熟知的尸臭(主要为硫化氢气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硫化物大多都能与银反应,生成硫化银。也就是说,即便是正常死亡的尸体,也很容易使银针变成黑色。就连富含硫元素的新鲜鸡蛋,也能使银针变黑,给人以含毒的假象。而且目前常见的毒物如敌敌畏、毒鼠强、氰化物等都无法用银针检出。
银针试毒是真的吗?
银稳定性较好,但会和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银,呈黑色状态。古代技术落后,制造砒霜过程中,会混入一些硫或者硫化物,砒霜中的杂质硫遇到银针,会发生反应生成硫化银,使得银针变黑,但现代的砒霜相比于古代,工艺要纯熟的多,基本上不会含有硫,所以银针试毒这种方法现在就完全失效。
在宫廷剧及武侠剧中,经常有用银针验毒的桥段:用一根干净的银针插入食物之中,如果有毒,银针就会变成黑色。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太naive了。也不知道是哪个作家带的头,或者是脑洞太大,想出了这么一个万能的试毒方法。
银的稳定性还是比较好的,活跃性较低,常温下也不会和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会和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银,呈现出黑色的状态。古代生产技术落后,在制造经典毒药——砒霜的过程中,会混入一些硫或者硫化物。砒霜中的杂质硫,如果遇到银针,会发生反应生成硫化银,使得银针变黑,想必这就是小说家们写银针试毒的思路来源?
现代的砒霜相比于古代,工艺要纯熟的多,基本上不会含有硫,所以银针试毒这种方法现在就完全失效啦。普通条件下,银不但不会和砒霜()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会去其他毒药发生反应。
《辽沈晚报》曾经邀请解放军307医院毒检室主任孙成文进行专门试验:将银针放在毒鼠强、铊盐、氰化物这三种液体毒药30秒,银针颜色不会有任何的变化。也许小说家们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在用银针试不出来毒的情况下,发明了用内功逼出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