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星发射基地如何选址,卫星发射地点与什么有关?
谢邀,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的确非常有讲究,因为它关乎着国家国防安全、政治考量和经济利益,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借这个机会,我也正好整理下自己关于卫星发射基地的知识,这样没人点赞也不伤心。
一般来说,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选址要出于以下考虑,
1。国防安全
航天和军事和国防紧密相关,发射场本身的安全问题自然排到第一位。绝大多数航天发射场都带有洲际导弹实验基地的痕迹,选址带有很多军事目的。
虽然对于诸如洲际导弹等战略武器没有太多办法,但对于战术进攻(侦察飞机、飞机轰炸、地面进攻)而言战略纵深就很有意义了,而且战略纵深对防御导弹之类的战略武器也有一定的作用(毕竟防御范围大了不是?)。
此外,离自己家的死敌越远越好,而且能放在本土深处最好,周边如果有防空和其他部队也更加安全。
2。技术和性价比需求
航天器入轨按理说只要在运行轨迹在地面投影上某点瞄准轨道发射就行,比如在美国和在中国发对入轨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还是受到诸多技术和性价比因素的影响。
a. 轨道倾角因素。对于火箭发射而言,不仅要克服强大的地球重力和空气阻力将航天器送入指定高度,还必须将卫星/航天器送入目标轨道。在这个过程中,火箭最多的能量消耗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它要从0开始加速、突破声障、克服大量空气阻力,但这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发射都必须面对的。那剩下最难的就是改变轨道倾角了,如果不在发射期间给卫星对准了,卫星在进入轨道后极难改变轨道倾角,极其耗能量,远远超过改变轨道高度。
最理想的情况是直接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当地的轨道倾角-当地纬度。可以简单理解为:从赤道(纬度0)发射的,最好沿着赤道飞(0度倾角);从两极(纬度90)发射的,轨道自然也就90最容易了;以此类推。
绝大部分卫星的倾角都在0-90度之间,在自西向东飞;也有一些卫星叫做太阳同步卫星倾角在97-98度之间,相当于在自东向西飞。
b. 发射能量问题。卫星在发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来满足离开地球表面的需求,而最终需要达到的速度是固定的,就是第一宇宙速度。那么能否借用地球自转本身带来的惯性(速度)就很有用了。
常识:纬度越低越靠近赤道跟随地球自转带来的速度就越大,这个差距很大,比如在赤道上的自转速度约为466米每秒,到了30度纬度就只有403米每秒了,到了60度就只有233米每秒了。不要低估这点区别,从酒泉和从文昌发射同样的卫星,对火箭能力的要求差距可能达到15%,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了。毕竟火箭不便宜是不?
因此,对于自西向东的卫星(0-90度),最好更多借用地球自转(往纬度低了放),且对于很多地球静止卫星(赤道上空)也更容易入轨;对于自东向西飞的卫星,最高纬度则更容易克服地球自转。
但由于航天发射场投资很大,保证发射频率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要为了多数卫星服务。而绝大部分卫星倾角都是小于90的,很多都是0度的通讯卫星,所以纬度低是第一选择。
我这里有两个相关问题回答:
为什么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一般在低纬度发射场执行,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一般在高纬度发射场? - 知乎火箭发射可以自东向西吗? - 知乎
3。发射安全
目前几乎所有的火箭都是带助推器的多级火箭,这就意味着火箭发射过程中会逐步脱落,而助推器和第一级由于脱落时间很早(两分钟左右),还在大气层内,这就意味着有可能砸到人啊。。
火箭的助推器分离后到哪了?如果在一个轨道环绕的话会不会撞到卫星或者别的火箭? - 知乎为什么空间站轨道都在赤道夹角45°左右的位置? - 知乎为什么天宫二号和神州十一号整流罩都掉到了陕西榆林? - 知乎
因此,无论是往哪个方向发,都要保证轨迹的初期阶段,也就是“掉渣”那个阶段,下面不是人口密集区,如果是荒漠、丛林、海洋最好。
4。硬件需求
火箭的类型很多,燃料和功能大不相同。比如,载人航天的要求最高,毕竟有航天员在嘛,需要很多配套设施。
固体燃料火箭,燃料放进去了几年保质期都行;四氧化二氮联氨火箭,常温加注就可以;但液氧液氢就得零下200度了。它们对配套设施的需求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
如果你是通过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就得考虑交通情况,比如卡车和火车是否装得下这个火箭,尤其是火车运输要受制于铁轨宽度和隧道直径。而海运就没有这么一个要求。火箭那么大,空运你就想多了,运输一部分小零件还行。
5。其他需求
政治、经济、技术带动作用等,没必要展开了。
我得抓紧进入正题并且放点图了,要不马上读者就失去耐心了。
按照不同国家的主要发射场来讲吧。前面的会详细一些,后面的估计我放个图你就知道为什么了,这叫授之以渔。
苏联/俄罗斯
a. 拜科努尔
选址原因:
位于苏联腹地,军事保护很足,敌方战术攻击和侦察困难;
位于哈萨克斯坦,纬度45°57′,已经是苏联能找到纬度很低的地方了;
人烟稀少,哈萨克斯坦的地广人稀你简直无法想象啊;
政治上也对于促进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有所帮助(后者对于俄罗斯和苏联不是地缘政治,而是整个后背啊);
交通方便,距离俄罗斯航天生产中心萨马拉城较近。
因此这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发射场,有100多个发射平台(简直无情啊!),能发射几乎所有洲际导弹、火箭和航天飞机。因此这里也发射了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航天器,无可撼动的No.1。
b. 东方航天发射基地
俄罗斯2007年开始建造的新发射基地(上图右边的点,距离黑龙江很近),主要用于商业航天,第一次发射已经在2016年成功。
选址原因: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属于他国了,不可能赌他一辈子不变心,鸡蛋要放在不同篮子里,最好在本土放一个备份;这里有远东军事基地,还有苏霍伊飞机制造基地,靠近共青城,安全。
地理位置也非常偏南,纬度低;
人烟稀少,外兴安岭,木有人,而且飞不多远就是广袤的海洋(也不路过日本这种人口稠密地区);
符合俄罗斯振兴远东的基本政策(类似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苏霍伊等一系列重型军工项目都在。而且靠近中国,俄罗斯目前要跟中国加强合作已经很明显了,目测在中国搞完天宫空间站之后两国肯定会更广泛合作(10年内);但要面临两国合作的风险。
交通方便:虽然不及拜科努尔,但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萨马拉拉过来也就15-18天,火箭发射没那么紧急足够了;靠近共青城,交通也算方便。
这里下一步将成为取代拜科努尔的基地,未来俄罗斯65%以上的任务从这里上天。
c. 普列谢茨克
选址原因:
苏联腹地中的腹地,靠近北极,非常安全,直到美国发射了Corona系列间谍卫星后才被发现;
地理上靠北一看就不可能成为主流发射场,但适合发射极轨(90度)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由于靠近欧洲方便洲际导弹核威慑,所以这里发射的几乎全部是军用载荷;这里也长期用来进行洲际导弹实验(在苏联西部),发了之后往东飞。。。苏联真是大啊
又叫做国家第一发射基地,重要性就不说了吧,这里发射了洲际导弹在内的1500多次任务。虽然主要是军用,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每年都有发射。
其实就是苏联留下来的洲际导弹,俄罗斯改一改,把里面的战斗部拆下来,当做火箭发射卫星用。
俄罗斯还有几个发射场,多数是军队用,更多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就不说了,基本跟目前航天发射无关了。
美国
a. 卡纳尔维拉尔角和肯尼迪航天中心
这两个其实是不同的发射基地,前者属于美国空军后者属于NASA,肯尼迪中心相当于在卡角基础上补充了一部分用来阿波罗登月和天空实验室的发射工位。但两个地方离得非常近,目视距离,我也就放在一起了。
选址原因: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地理位置,几乎三面靠海,左右两侧远离欧亚大陆;身旁都是弱鸡,注意是最好,没有之一了。军事实力极强,几乎整个本土不存在军事威胁,因此只要放在本土就相当于拥有足够的安全了;
纬度很低,只有28度,执行各种任务都很完美;
交通方便:地面交通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可以很方便通过巴拿马运河把位于加州附近火箭生产基地的超大型火箭海运过来,不必受制于铁路和公路。
东面就是广袤的大西洋,因此极其适合自西向东发射的绝大部分火箭。
因此,这里成为了美国的拜科努尔,美国80%以上任务从这里起飞,看这些壮观的发射工位,航天飞机就是从这几个出发的。
b. 范德堡空军基地
选址原因:
位于加州的空军基地里,应该不存在安全问题。
适合自东向西发的太阳同步轨道,且纬度较高更适合发射极轨卫星。这两种是最适合军用侦察卫星的轨道类型。
西边就是更大的太平洋,随你飞不怕砸到人。
因此,美国绝大部分军用卫星都从这里起飞,相当于俄罗斯的普列谢茨克。
c. 白沙导弹靶场
位于新墨西哥州(靠近加州和墨西哥)的海军基地里,海军陆军公用。
选址原因:
是美国最大的军事设施,估计也不存在安全问题。
早在航天任务出现前的1930年就开始建造了,早期火箭和导弹测试中心,纯军用,主要测试各种导弹,美国几乎每一款远程导弹都是从这里试射的,前后有7000多枚!
周边是沙漠,南面和东面和西面都离海洋不是很远,人口密度低。
不仅考虑空军感受,也得考虑海军陆军感受对不?所以基本海陆军专用。
此外,美国在阿拉斯加、夏威夷、密歇根也有航天基地,但更多是测试各种各样的导弹,军用目的居多。
中国
(借图见出处和作者哈)
a. 酒泉
选址原因:
中国腹地,安全;源于1957年开始建的导弹实验基地,这地方U2侦察机都很难飞到,地面部队要推到这儿就太夸张了吧;
甘肃和内蒙地广人稀,有大片的区域可供“掉渣”和做返回式卫星回收;
苏联援建技术和工程并选址,当时只能照做啊,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私心,毕竟离中蒙边界太近了(酒泉实际发射点在内蒙境内);
配套设施最为齐备,中国唯一一个有载人航天相关的发射场,只要你看到载人的神舟,就必然是从这里出来的;
缺点在于纬度太高(41度),比较适合发射载人(神舟和天宫一般就飞在这个轨道),但不适合发射通讯卫星之类的,性价比太低(消耗能量多)。
b. 太原
选址原因:
是不是感觉太远和酒泉差不多啊,而且仿佛太原发射更容易砸到人。。。
源于中苏1969附近正式交恶之后,双方国界线上大量暴兵,苏联撤回所有技术和专家,酒泉也直接被弃用了。国家就命令军队自己修一个,于是就选在了军事重镇太原。
但明显在两国关系恢复之后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因此太原直到今天都用的挺少。
相比酒泉专注于载人航天,太原发射了很多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就是自东向西的那种,你懂的,这都是些啥卫星。对于这种发射纬度高在这个时候就是好事了,需要克服的速度低。中国基本上所有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都是从这里发的。
c. 西昌
选址原因:
军事安全不用说,成都军区罩着它呢;
纬度较低,适合绝大部分任务,因此只要看到通讯卫星类(地球同步轨道)、北斗导航卫星,基本都是从这里发的;
人烟虽然稀少,但相比其他国家也很稠密了,所以偶尔听到“掉渣”砸到民居事件。
综合看来和酒泉两个是我国主力,直到楼下出来把它取代了。
d. 文昌
选址原因:
军事是个很大的因素,文昌之所以敢选出来,跟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是分不开的,没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保卫,咱们可不敢把基地建在这么一个这么容易被攻击到的地方;
纬度的原因不解释了,中国能找到的最南的地方了;当然未来三沙市如果让大自然鬼斧神工出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岛也可以修,但也不一定比海南有多大优势;
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中国的酒泉、太原和西昌都受制于铁路运输,都受制于隧道直径,因此之前中国最大的火箭壳体也就3.5米直径。而文昌这种通过海运,就可以扩展到5米直径甚至未来更大,运力自然大大加强;因此你看文昌发射的火箭比如长征五号,就一下子变成了大胖子;
东边就是海洋,不怕掉渣。
所以文昌未来会是中国的绝对火箭发射中心,探月、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的核心发射基地。相当于中国的卡纳尔维拉尔角+肯尼迪中心。
酒泉也能执行载人任务,但会往普列谢茨克和范德堡空军基地任务方向去转,多发一些极轨和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和西昌肯定用的越来越少了。
抓紧去文昌买房吧!
好了,三个主要大国讲完了,咱们开始快速总结知识,过一过世界其他国家。
对于欧洲,
国防安全其实就是北约、或者美国一句话而已,也得看俄罗斯态度,自己连个巴尔干半岛问题和中东问题都解决不了,因此担心不担心都没有用。
显然到处都是人口稠密,自西向东除了陆地还是陆地,本土基本没办法修火箭发射场。
欧洲整体很偏北,地理位置也不靠谱;
最后果然选在了欧洲以外、赤道附近(纬度低)、能够海运、东边靠海、相对安全的前殖民地,在南美的法属圭亚那。
虽然欧洲也有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发射中心,但现在整体上发射频率太低了,阿利亚纳火箭贵上天,发射市场都被Space-X和俄罗斯抢完了,法属圭亚那用的频率都很低了。
对于日本,
显然要远离中国、靠近美国爸爸的驻日美军基地、最好两面靠海(毕竟日本比较窄可以这样选)嘛,于是选在了日本南部的鹿儿岛(另外一个基地也在附近)
对于印度:
远离巴基斯坦、东面是海洋、尽量靠南(纬度较低),于是选在了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
对于其他国家,就一句话带过吧。
韩国肯定远离朝鲜,往驻韩美军基地靠;
朝鲜肯定远离驻韩美军基地,往中国边境靠,就像核试验基地一样;
以色列就只能往地中海偶尔发自东向西的了,剩下的靠美国;
你们基本可以脑补了。
还是做个大国好啊,哎!想怎样就怎样!
世界火箭家族一览二、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看卫星发射,需要准备什么?如何查询发射时间?
岢岚人来答,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在太原?no,no,no,我大岢岚的村子威武雄壮,发射卫星的光芒像疾风一样。题主实在想看来岢岚吧,但是正规手续近距离观看的可能性不大,这疙瘩发射的以军事卫星为主吧,发射时间都是机密,你外围看的话,在村子里驻扎一段时间,随时趴山头地上仰头听动静,配备望远镜,嗯,大概就这样吧
三、我国首颗卫星发射时间?
是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代号:DFH-1),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设计寿命20天)。卫星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21年6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迄今仍在轨运行。
四、美国首颗卫星发射时间?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在佛罗里达州卡拉维纳尔角发射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
五、北斗首颗卫星发射时间意义?
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于2000年10月31日,第一颗“北斗一号”实验导航卫星升空。北斗系统至今发展共有三代,其中第一代也被称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属于试验性质,自第二代开始的北斗系统被正式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截至2018年年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均可享受到北斗系统服务。
六、我国发射首颗卫星的时间?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名字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扩展资料: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
1965年9月,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了由赵九章任院长、代号叫“651”的卫星设计院(公开名称为“科学仪器设计院”),并把中国第1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从此,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召开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最后确定东方红一号卫星属于科学探测性质。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即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所谓“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以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且可被地面接收和听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以便鼓舞人心。
1967年初,中央正式确定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以便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千克(最终确定为173千克),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并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该卫星上天后要“上得去、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到”。为此,后来想了不少办法,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
发射成功: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场。4月2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即将发射的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情况的汇报。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发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遨游太空:
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所以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在运行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观测表明,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七、中国首颗卫星发射时间和背景?
时间: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了太空。
背景:1.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北京友谊宾馆见证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场著名的头脑风暴,这就是“651”会议。这场会议上长达42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内容之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2.在这次会议上,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讨论了包括:卫星的重量、卫星的尺寸、轨道的高度、轨道的倾角等等,与新中国首枚卫星有关的细节。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讨论决定将这枚卫星做成72面体的球形。
3.这就是“东方红一号”研制完成后的样子,其实在会议上,有人曾提出要做成五星红旗上星星的形状,这样更显得意义非给,可为什么最后要做成72面的球体呢?
4.因为72面的球体在旋转过程中,每一个面都可以反光,容易贴太阳电池片。从测控、还有观测等等科研角度来说,72面的球体都更合适。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不仅科研基础弱,连基本的物料都很缺乏,而“东方红一号”的成功研制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5.当时“东方红一号”的生产车间条件简陋,外国同行来工厂参观,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卫星的零件都是精密部件,特别是卫星中间的结构框,是支持卫星结构的最重要的部件,人们叫它腰带框,工艺要求极其严格,但是厂房连净化设备都没有。
6.硬件条件差,大家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却空前高涨。为了加工这个“腰带框” 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一起,想了很多办法,边干边摸索。当时,卫星总装车间工人之间,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烙在每个人心里。那就是“要做到每拧一个螺丝钉,每焊一个焊线,都要让毛主席放心。”
7.在卫星总装车间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东方红一号”的零件设备终于完成了。然而,由于在太空中,所有设备都脱离大气层的保护,没有空气、没有动力,甚至还充斥着危险的太空辐射。为了保证卫星上天后正常工作,所有上星设备都必须要在地面,做各种外太空环境的模拟实验,这样才能确保上天后正常工作。振动试验、离心力实验、低温试验,一样都不能少。当时用来模拟太空真空环境的测试设备叫真空罐,测试一开始就不能间断,一次测试十天八天的不能离开,科研人员就直接抱着被子,裹着大衣日夜的守在真空罐,一刻不敢懈怠。
8.除了要把卫星造好送上天以外,还要兼顾卫星与地面的联系,这就需要靠精密的计算算出卫星的轨道,然后在地面建立测量站。当年,计算机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最先进的就是图上的飞鱼牌手摇计算机。由于算盘的计算速度有限,年轻的工作人员只能一天三班倒,每天在计算机室里哗哗哗的算,有时候任务急,手摇计算机不够算,连算盘都用上了,那时候光是算出一条轨道都得花上一年的时间。
正是用这种笨办法和土办法,“东方红一号的”测控网才陆续的建立起来。
9.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红一号”和“长征一号”组合体
1969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研制了12年以后,终于以端正庄严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八、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过哪些卫星?
有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
九、卫星发射顺序?
以东方红1号卫星为例: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
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
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
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十、卫星发射强度?
每个卫星通道几十瓦。采用码分多址方式通信,频率1.5ghz。40不是信号强度,而是信噪比。一般到地面的信号强度在-150db左右。一般卫星的发射功率是工作在VHF频段的机载电台常用的功率是8~25瓦,但由于航空器之间或与地面台站传输的信号不会受地形地物的遮挡,因而机载电台和类似工作频段、功率的地面电台相比,通信距离要远很多,根据飞行高度的不同可达120~300千米。400瓦~1000瓦就属于大功率电台的范畴,通信距离可达1000~3000千米,可用于战略战役级指挥。
相对于短波电台,对流层散射电台的功率更大,通常为1~10千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