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关系)

虚拟屋 2022-12-25 07:42 编辑:admin 300阅读

1. 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关系

不属于计算机安全设置的是:停掉Guest账号

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来说,维护信息安全的措施主要包括保障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预防计算机病毒以及预防计算机犯罪等内容。在日常的信息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尊重知识产权,支持使用合法原版的软件,拒绝使用盗版软件;②平常将重要资料备份;③不要随意使用来路不明的文件或磁盘,若需要使用,要先用杀毒软件扫描;④随时注意特殊文件的长度和使用Et期以及内存的使用情况;⑤准备好一些防毒、扫毒和杀毒的软件,并且定期使用。

2. 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关系是

① 国家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独立自主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指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政治制度不受侵犯;经济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安定不受威胁;国家秘密不被窃取;国家工作人员不被策反;国家的机构不被渗透;人民生命、财产不受外来势力的威胁和侵犯。

②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概括,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3. 内容安全在信息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国民、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安全的总和,既国际国内都安全。

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对我们国家现在而言,面临美帝及其帮凶在台海南海的武力威胁,干涉台湾统一;其次是能源保障、粮食保障、芯片供应方面保障及其它影响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方面。

我们祖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对敢于进犯国家安全的敌对力量必然给予粉碎性打击。

4. 什么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

信息安全是信息化社会国家安全的基石

当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伤害,如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网上盗取公民财产、传播虚假信息、散布恐怖言论、教唆色情犯罪、以及网络毒品交易和网络暴力等。同时,在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国际关系现行体系下,信息网络技术在国家经济、政治、外交、国防、传播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国际竞争和网络攻防概念出现,就必然产生国家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亦可称网络安全或者信息网络安全。不同的说法只不过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并无实质性区别。首先,信息安全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化发展涉及的领域愈广泛、愈深入,信息安全问题就愈多样、愈复杂。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基础性、全局性、现实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其次,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应用环节。如非法操作、黑客入侵、病毒攻击、网络窃密、网络战等,都体现在应用环节和过程之中。应用规则的严宽、监控力的强弱以及应急响应速度的快慢,决定了信息网络空间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能力、程度与水平的高低。

再次,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特性决定了没有绝对的、一劳永逸的安全。安全风险和隐患就在设备和应用之中。只要使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安装和更新应用软件,登陆互联网或无线网,采用各种信息数据系统设备,组成各种应用网络,以及无论使用国产或进口技术产品,安全问题和风险都是无法避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技术及其应用设备和软件本身就存在设计漏洞、物理性缺陷,还可设置“后门”和植入病毒,使之成为系统的一部分;二是无中心的开放网络、节点互联和跨界型的结构特性,使黑客攻击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病毒会肆意传播;三是攻防技术和手段会不断交替更新。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解决方案。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安全是相对的,攻防的较量是速度的较量、应急能力高低的较量。

第四,信息化社会的安全风险主要在网络空间。信息化社会或称网络化社会,意味着整个社会是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重合,社会活动将极大依赖于网络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空间不再是一个“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对信息化社会或网络化国家来说,安全风险和重大威胁主要来自网络空间而不是现实空间。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国家安全的基石。没有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就如釜底抽薪,难以保障。

我们看到,2011年美国制定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欧盟、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也都先后制定了本国的网络安全计划和组建了网络作战力量,以应对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各种安全压力和挑战。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国家间竞争与对抗的主要战场,全球信息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已从一般的病毒传播、黑客入侵、网络攻击,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情报窃取、远程监控、信息对抗、网络威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国家战略手段和攻击利器。

信息时代的安全与工业时代的安全明显不同。国家信息安全问题,仅靠提高自主研发、实行进口替代,以及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方式来解决是不够的。国家信息安全离不开全球信息安全这个大环境,无一国家可独善其身,自搞一套、自我封闭更是行不通的,迫切需要通过各国间合作,制定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来进行保障。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多网民、正在迈入信息化社会的国家来说,提高对国家信息安全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国家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建设,是头等大事之一,十分紧迫。

5.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

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主要是指保护网络信息系统,使其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技术角度来说,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的目标主要表现在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等方面。 可靠性是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特性。

可靠性是系统安全的最基于要求之一,是所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目标。网络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测度主要有三种:抗毁性、生存性和有效性。

可用性是网络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允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网络部分受损或需要降级使用时,仍能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的特性。可用性是网络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安全性能。网络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用户的需求是随机的、多方面的、有时还有时间要求。可用性一般用系统正常使用时间和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

保密性是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保密性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础之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完整性是网络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网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完整性是一种面向信息的安全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样,即信息的正确生成和正确存储和传输  

不可抵赖性也称作不可否认性,在网络信息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的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利用信息源证据可以防止发信方不真实地否认已发送信息,利用递交接收证据可以防止收信方事后否认已经接收的信息。

可控性是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

6. 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关系和区别

1.完整性

  指信息在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过程保持非修改、非破坏和非丢失的特性,即保持信息原样性,使信息能正确生成、存储、传输,这是最基本的安全特征。

  2.保密性

  指信息按给定要求不泄漏给非授权的个人、实体或过程,或提供其利用的特性,即杜绝有用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强调有用信息只被授权对象使用的特征。

  3.可用性

  指网络信息可被授权实体正确访问,并按要求能正常使用或在非正常情况下能恢复使用的特征,即在系统运行时能正确存取所需信息,当系统遭受攻击或破坏时,能迅速恢复并能投入使用。可用性是衡量网络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一种安全性能。

  4.不可否认性

  指通信双方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本身,以及参与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本人的真实身份,以及提供信息的原样性和完成的操作与承诺。

  5.可控性

  指对流通在网络系统中的信息传播及具体内容能够实现有效控制的特性,即网络系统中的任何信息要在一定传输范围和存放空间内可控。除了采用常规的传播站点和传播内容监控这种形式外,最典型的如密码的托管政策,当加密算法交由第三方管理时,必须严格按规定可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