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遥感国际会议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2. 亚洲遥感会议2020
因为中国处于亚洲大陆东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地理科学家通过科学的测定,断言亚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为确定亚洲中心的地理位置,1992年7月,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会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地图学家、遥感学家、地理信息学家,依据彭纳投影技术的亚洲地图为基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与设备,测定出东经87.19'52"北纬43.40'37"是亚洲大陆地理中心。
3. 亚洲遥感会议
欧亚非大陆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附近的托里县,这里是欧亚非大陆地理中心,位于老风口处。这里是省道221线通往塔城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一处令人生畏的风口。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个结果可能稍有争议,因为这个中心主要是由我国自己测定的。
1992年,中科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会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地图学家、遥感学家、地理信息学家,依据彭纳投影技术的亚洲地图为基础,进行了测定。但这一结婚还是有相当科学性的,特别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进步,这一结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4. 第六届遥感技术与应用国际会议
202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洞察风云,只因祖国和人民需要。
寄语
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100岁生日。作为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我祝愿党领导祖国走向繁荣昌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我知道,这条道路注定会非常艰苦,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我虽然已经85岁了,但将继续心无旁骛做好科研,在有限的岁月里为党、为国家多做一些事,多培养一些科研人才。
——曾庆存
2021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走下领奖台,他激动地说:“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党和国家用心培养我,又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我将竭尽所能,义无反顾,为祖国的气象科研贡献力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年已经85岁的曾庆存一直用《滕王阁序》中的这段名句勉励自己:青灯伏案、洞察风云。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曾明耀很重视教育,虽然生活艰难,但坚持着供曾庆存和哥哥读书。兄弟俩品学兼优。1949年,阳江解放,一支由中国共产党党员为骨干的工作队来到曾庆存的家乡。“工作队员鼓励我们学生继续好好念书,农民继续好好种地,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们。”曾庆存说,村里一名脾气暴虐、游手好闲的“混混”,自此也开始变好,竟然扛起锄头下地干活了,这让曾庆存对共产党充满了好感。
1952年,曾庆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曾庆存入学后不久,北大物理系安排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学专业,他毫不犹豫报名了。“我来自农村,知道天气对农业的重要性。”临近毕业,品学兼优的曾庆存被选派前往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
1956年,转入留苏预备班前的一个晚上,曾庆存铺开信纸,掏出蓝色钢笔,郑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我出身农家,没有党,没有新中国,我根本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党待我如同母亲。我渴望她拥抱我。”回忆起当时的心境,曾庆存说:“我告诉党组织,未来不论身在何处,我的心一直在祖国,会永远跟党走。”当年,他的入党申请就被党组织接受。
带着坚定的信念,曾庆存来到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基别尔。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上课,晚上还要跑去计算机房测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前苏联学习期间,曾庆存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大幅提升了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如今,基于原始方程的数值预报已成为全球气象预报的主要方法。
学成后,曾庆存决定立即回国。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刻,他觉得无比踏实,写下一首《自励》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
1970年,曾庆存被急调参加气象卫星研制工作,他以最快的速度、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卫星工程和空间遥感研究。四年后,他发表长达30万字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这一理论都没有过时。
曾庆存的研究,真正实现了“洞察风云”。凭借数值预报和气象遥感技术的成功应用,如今,我国的气象预报准确度、分辨率和精细化水平都已经位于世界先进行列。2016年,世界气象组织授予曾庆存该组织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2020年1月10日,他又摘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尽管已经站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学术高峰,85岁的曾庆存仍然坚守科研一线。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科研楼的8层,曾庆存有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办公室。只要身体允许,没有出差,他肯定会来办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度,听听他们的想法。他还带着2名研究生,学生们的成长牵动他的心,“现在外界的诱惑太多,但是做学问真的要静下心来,不能浮躁,要持之以恒。”他勉励学生。
2007年起,曾庆存一直倡导并参与我国自主研制地球系统模式的工作。他说,每年气候灾害都会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如果能实现对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远气候的预测,就可以为国家减少数以亿计的人力物力和经济损失。2011年,“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正式获批建设。今年,这个“大科学装置”就将在怀柔科学城投入试运行,“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到时候我想去现场看一看这个装置。”曾庆存说。
5. 遥感会议 2021
1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执行的第一次航天发射任务,此次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该中心新年度航天发射取得“开门红”。
2021年,对中国航天来说,又是一个发射高峰年。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披露的宇航任务计划:空间站开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多颗风云卫星将上天、年发射次数有望突破40次……2021年中国航天大事件颇有看头。
6. 2020年遥感国际会议通知
1972年 世界上第一颗遥感卫星Landsat-1发射成功开启了遥感卫星发展的序幕。
1982年 Landsat-4发射,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 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10米
1999年 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2001年 美国DigitalGlobe公司发射了Quickbird卫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卫星影像分辨率为0.61米
2007年,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的WorldView-1卫星发射成功,提供全色0.5米分辨率立体影像。
2008年,美国GeoEye公司的GeoEye-1 卫星于发射成功并投入运营,其全色影像空间分辨率高达0.41米,是目前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商业光学卫星影像。
2014年,美国DigitalGlobe公司发射了worldview3卫星,卫星影像分辨率为0.31米,航空世界里独领风骚。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作为重大专项,于2010年启动实施。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相继升空,我国进入“高分时代”。
7. 2021年遥感方面的会议
2021.07.03 10:51CZ-2D太原吉林一号宽幅01B等五颗卫星SSO成功;
2021.07.05 07:28CZ-4C酒泉风云三号E(05)星SSO成功;
2021.07.06 23:53CZ-3C西昌天链一号05星Sup GTO成功;
2021.07.09 19:59CZ-6太原钟子号02组LEO成功;
2021.07.19 08:19CZ-2C西昌遥感三十号10组LEO成功。
8. 2020年遥感国际会议时间
2020年
中国航天再一次开启“超级模式”
完成39次航天发射(35次成功、4次失利)
▲中国航天2020,向上的力量( 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集锦)
成功实施了以嫦娥五号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为代表的航天任务,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引发全球关注。
▲我们的太空 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喜报合集
中国航天
2020年发射清单
发射时间:2020年1月7日23时2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
发射时间:2020年1月15日10时5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宽幅01星、NUSat-07/08、天启星座05星
发射时间:2020年1月16日11时02分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 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银河航天5G试验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2月20日5时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新技术试验卫星C/D/E/F
发射时间: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3月16日
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技术试验六号
状态: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3月24日11时4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4月9日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PALAPA-N1卫星
状态: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
发射时间:2020年5月12日9时16分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行云二号01、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5月30日4时1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H星
发射时间:2020年5月31日16时5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2星、和德四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11日2时3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海洋一号D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17日15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3星、和德五号卫星、皮星三号A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3日11时10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多模卫星、西柏坡号科普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5日7时44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试验六号02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9日20时1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亚太6D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10日
运载火箭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2E星、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2星
状态: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中国航天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5日11时1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资源三号03星、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天启星座一零星
发射时间:2020年8月6日12时0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4星、清华科学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8月23日10时2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5星、多功能试验卫星、天拓五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4日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发射时间:2020年9月7日13时57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一号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12日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2C星
状态: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区域:黄海海域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3C-1组3颗视频成像模式卫星、6颗推扫成像模式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海洋二号C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27日11时2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环境减灾二号A、B星
发射时间:2020年10月12日0时5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三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10月26日23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遥感30号07组A、B、C星和天启星座06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NewSat9-18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北航空事卫星一号、八一03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7日15时12分
运载火箭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天启星座十一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12日23时5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天通一号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嫦娥五号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6日11时58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四号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10日4时14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双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
运载火箭 :长征八号 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技术试验七号卫星、海丝一号卫星、元光号卫星、天启星座08号星、智慧一号A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27日23时44分
9. 遥感学术会议
胡其正不是院士,男,1935年1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研究方向是航天器总体设计、航天器电源。
1959年参加工作,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火箭探空和卫星总体工作。
1968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多颗航天器的总体技术、电源设计、卫星电测、测控。
曾历任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师、副总指挥、总指挥;曾多次获得国家、部级、集团公司及院级奖项。
2003年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学院聘为专职教授,主讲宇航概论、航天技术基础、航天器任务分析、空间环境、遥感卫星、Spacecraft system、Satellite power subsystem等课程。
曾担任《卫星电测技术》副主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担任委员、副主席等职务。
10. 2020年国内遥感会议
北京时间12月27日23时4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也是2020年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汪江波 摄2020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累计实施10次发射任务,成功将19颗卫星送入太空;此外还圆满完成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和嫦娥五号返回器的搜索回收任务。
回顾这一年历程,在年初元旦过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便在为快舟一号甲发射任务而紧张忙碌。火箭测试、卫星加注、星箭联合检查……1月16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按预定窗口点火发射,成功将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送入预定轨道,东风航天人喜迎年度发射任务“开门红”。
仅仅几天之后,新冠疫情暴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狙击战猝然打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戈壁大漠深处,虽说自成一体,但春节前后进出场区的人员较多。发射中心一手抓防疫,一手抓任务备战,在人员在位率少、试验队无法及时进场的情况下,按预定计划扎实开展任务准备和人员训练。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春暖花开之际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3月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的第一个试验队正是来自湖北地区的快舟一号甲试验队。在精心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的基础上,发射场会同试验队快马加鞭开展各项检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