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字草书(俱字草书)

虚拟屋 2022-12-14 21:46 编辑:admin 296阅读

1. 但字草书

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简体之前就是繁体,历代的演变被文献记录下来可考的有一定的不同,都可以借鉴可以来摹写,现在有了简体字也可以当成一种写法,但是为了写草书行书或什么书体,刻意改变通用字的结构笔顺的做法,我觉得是画蛇添足,为了寻求与众不同而故意惺惺作态。

为了写书法改变文字的做法,我觉得不妥。

2. 俱字草书

杨再春师傅是郑诵先。

郑诵先(1892-1976 ),原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别号勉堪,晚年以字行。四川富顺人。现代诗人、书法家。

幼承家学喜习书法,平生好读书,治学严谨。精研文史,工诗词及骈、散文,尤擅书法。各体俱能以草书见长,晚年尤喜章草,所作兼取汉碑和“二爨”笔意,苍劲雄浑,气魄宏大,呈自家风貌。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专业报刊发表,被收入《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等。致力于书法普及与教育工作。常到文化宫、少年宫及电台、电视台举办的“书法讲座”讲授书法。

著有《怎样学习书法》《各种书体源流浅说》等。五十年代在北京与张伯驹等人组织“北京书法研究社”,任秘书长。晚年又将《爨宝子》、《爨龙颜》等碑的用笔融汇到他的草书中,风格更加浑厚苍莽、潇洒飞动。

3. 但字草书书法图片

1、方正字迹-邢体草书简体写法。方正字体是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中文字体。

2、钟齐流江硬笔草体写法。 流江, 笔名:愚人、行者。生于中州河南。自幼热爱书法,喜欢写字,但并不理想。每当游历于历代书法之廊,“隶篆楷行草”竟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然更钟情于“行草”,尤以草书最爱。

3、金梅毛草书写法。字体书写如行云流水,一笔之间即可完成。

4、书体坊米芾体写法。带有毛笔书写字体样式的横折钩式写法,看起来刚劲有力。

5、方正大草简体写法。金梅毛草体的加粗形式,书写起来也是一笔形成。

4. 但字草书怎么写法

推荐你用“书法字典”在线查询功能,“有”字是有草书的,但“太”字如果没记错应该没有草书

5. 但字草书怎么写好看

不能。

1,草书的存在是在端正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它不是可以练出来的。有的人一直把工整端正的字写得很好,但是不一定能写草书。

2,而且,草书不一定代表高端,不是说写了草书就很厉害了,写端正的就很孩子气。

3,草书含金量不多,很多人,包括历史上的人,写的草书接近于伪艺术,因为他们基本功不行又急于求成利欲熏心,写乱了别人也说不出来好还是不好,就是皇帝的新装了,所以草书可以造成一种保护膜作用。

4,如果对书法有热情,有爱,建议从零开始,如果想自欺欺人,可以草书,到最后最多会出上实际九十年代末期各大医院没有普及网络电脑办公的医生们开药方的连笔字。

5,连笔字,不等于草书。

6. 保字草书

一、“草圣”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旭

        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三、怀素

       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艺术家。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

怀素自叙帖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四、王 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

7. 偶字草书

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入手较好。

理由是此帖质朴平实,既有柳字架构,又有颜字的笔意,还兼具魏碑的厚重。

该书法作品的文章由宋末元初文人牟巘[2]撰写,记载了苏州玄妙观重新修缮殿门一事。原稿用墨略淡,墨色清醇沉润,笔面间偶露行草笔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