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宽草书写法欣赏
一、季遐年,是会写字的,字写得很好,但却不循规蹈彟,不学古人的法帖,而是自创新书法,潇洒自由发挥,自成一派。
二、王太,卖火纸筒子的。他祖代是卖菜的,到父辈时菜园卖了,他卖火纸筒子为生,还喜欢下围棋,棋艺曾经赢了当时一位厉害的国手。
三、盖宽,开茶馆的。他本来开当铺的,因乐善好施、接济别人而使得家产卖尽,又不懂其他经营,只好开茶馆谋生。困境之下仍喜读书。
四、荆元,做裁缝的。工作之余,喜欢弹琴写字和做诗,因当时裁缝地位低,别人就取笑他 : 你既喜爱弹琴做诗做文雅人,为何还要做裁缝这个行当呢?为何不去学校里谋个差使呢?他回答 : 我做裁缝为主是谋生养家,而业余弹琴写诗是爱好,并不矛盾啊!
2. 宽字的草书写法图片
① 宝盖头须写得较宽,宝盖的一点一撇要向外撇开;
② 草字头的一横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注意笔锋;
③ 草字头的两竖写成左边一小撇,右边一小撇,两竖要三等分一横;
④ “见”的两竖也要略微向内收起;
⑤ 最后“见”的竖撇与竖弯钩要和第一步撇开的宝盖呼应,向两边撇开。
3. 宽书法怎么写
3开 387mm×844 mm,正度纸张3开 362mm×781mm ;大度纸张3开 387mm×844mm
2开 530mm×760,大度纸张:850mm×1168mm ,因为成品尺寸是 纸张尺寸减去修边尺寸的数值 ,所以会有所变化。
4. 宽字书法欣赏
一副长方形书法作品长7/8米,宽比长短1/4米,这副书法作品的面积是(147/256)平方米,(7/8)(7/8)(1-1/4)=49*3/256=147/256
5. 窄的草书写法图片大全
口诀如下:
1.
右偏旁上下皆有横,上低下高。就是相对于左偏旁来说,右偏旁上下都有横的时候,右方应写的上面比左方部位稍低,有的甚至基本上看不出来低,基本相等;下面比左方部位稍高,如江,征,仁,但。
2.
右偏旁中上下皆有竖画、撇画、斜钩、竖钩、横折钩、等在纵向比较长的笔画时,应上高下低。即右方应写的上面比左方部位高,下面比左方部位低。如伟,代,持,请,种等。
6. 宽的行草书的写法
“崔”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2、第二种:书家——怀素,出自——自叙帖。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
3、第三种:书家——唐寅,出自——落花诗册。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7. 宽字硬笔草书
1、斗方,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三开,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2、对幅,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8. 宽草书书法
草书比其他的字体,多了几分潇洒和难懂。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草书执笔方法。
唐代以前,由于没有高案大桌,写字时的执笔方式与我们今天常见的方式就有所不同。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女史箴图》,女史站着提笔书写。
而传为唐代的《北齐校书图》中校书者的执笔姿势也与今天迥然不同,图中有个人是左手拿着纸而右手单钩拿笔写字,这也是一种执笔方法。
韩滉《文苑图》中执笔者姿势又有不同。
唐代著名草书家怀素大醉之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提笔在墙壁上书写,他的执笔方法肯定又有所区别。
到了宋代,苏轼强调“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自己执笔是使用“三指执笔法”。
“三指执笔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三根手指头拿笔,类似于我们今天执钢笔的方法。
与苏轼同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认为,执笔要轻,所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这一点与苏东坡是相似的,但是,他又认为写字应该悬腕。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则认为,写字时要把笔提起来,让毛笔自起自倒。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与众不同,他认为回腕法是最佳选择。
一般而言,近代书法家比较推崇的是唐代陆希声所传的“五字执笔法”。
所谓“五字执笔”,指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说明的执笔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要用到五指,所以又称“五指执笔法”。
现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对此有详细的解说。
五指执笔,应使五指配合得当,切忌用力过大。
执笔的深浅高低,因人因时而异,不可过于偏执。
姜夔所谓的“腕运”是运笔的一种方式。
运腕的基础是悬腕。
所谓悬腕,就是使手腕悬空。
运腕,就是用悬空的手腕带动毛笔进行书写。
有的人采取枕腕法来代替悬腕。
所谓“枕腕”,就是用左手枕在右手下面书写。
我们认为,这种枕腕法只能在书写不太大的字的时候偶尔为之。
至于有人说,先用枕腕,熟练之后慢慢地就悬起来了,纯属无稽之谈。
腕运之外,运笔法还有指运、肘运、全身运笔诸说。
所谓指运,就是用手指运笔,用手指拨动毛笔,这在写小字的时候常常用到。
要使指运而腕不知,指、腕配合无间,堪为上乘。
所谓肘运,就是以肘为支点悬肘挥运毛笔。
至于全身运笔说,清代碑学以来许多书家奉为不二法门,但不能把这种说法与玩杂耍似的全身晃动等同起来,如要用全身之力,也只能是暗运,切忌做简单理解。
至于几种运笔方法,各有优长,不宜偏执。
如果手指、手腕、手肘甚至整个身心都围绕毛笔而有机配合,那么,写出来的字定会不差。
当然,这种配合要有机而自然,不能机械、僵化、支离破碎甚至故作姿态。
关于中锋和侧锋的理解,姜夔可谓一语中的:“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笔正,指中锋用笔,笔杆垂直纸面,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
笔偃,指侧锋,笔锋偏在笔画一侧。
中锋与侧锋是一组对偶范畴,书写时,在转折和起笔收笔时可以不断用到侧锋,而书写过程中笔锋应该不断调整到中锋状态:“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
”所谓提按,指毛笔在运行中的升降运动。
提按使点画有轻重之分和粗细之别。
苏东坡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他认为,书写中的提按就如行走中双脚的起落,刚提起就要放下,才放下又要提起,只有这样,行走才有可能,书写才会成功。
姜夔将提按与中侧锋合并理解:“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起行收笔也是姜夔所讨论的话题。
所谓“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实际就是一个个点画的书写过程;“锥画沙”也就接近于藏锋起、收笔。
除了点画的具体写法,姜夔还提到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同时,他还涉及到文字学基础对于书法的作用。
9. 宽字草书写法
二尺69×33各类宣纸规格尺寸(CM): 二尺69×33;三尺100×69;四尺138×69;五尺152×85;六尺180×97;八尺240×124;丈二368×145.有的规格宣纸二尺69×40 六尺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