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的书法字典
是“書”。
書字的 现代汉语词典:
1.“书”的繁体字。
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
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
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
6.見“六書”。
7.姓。如清代有書綸。
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
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2. 草的书法字典图片大全
莲 ,蓬 ,
3. 草书书法在线字典
书法字看不懂可以查书法大词典,真行草一一对应的
4. 的字的草书
汉字的行书和草书都是以楷书为基础。行书的写法是笔画之间有适当勾连,使书写速度加快。草书基本属于书法艺术,除了笔画勾连,还要讲究字与字的勾连,字与字的布局和整体布局,大幅度简化字的笔画。
5. 中国书法草书字典
硬笔书法字典字帖,司马彦老师的版本就不错。
6. 草书书法字典
通常讲,中国文字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方式组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发展的里程碑时期是秦朝,在秦朝以前的文字,大概是一个古文像大篆演变的过程。古文时期的文字繁复多样,就是象形文字,总体来说分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商后期人们记事或者祭祀时候,在兽骨或者龟甲上留下的文字。多使用刻的方式,也有用写的,多为卜辞。有象形程度高,一字多体的特点。说明在殷商时候,中国文字还不统一。金文:先秦称铜为金,因此刻录或者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成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和甲骨文相比,象形程度更高,更加浑厚自然。金文和甲骨文都是殷商文字,但是青铜器一般只有官方才能铸造,因此金文是官方文字,相比而言,出现了官体多繁,俗体趋简的特点,这也是文字发展的一个方向,文字的发展总是从民间日常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越来越简化的过程。
2,大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后期,古文字逐渐发展成为了大篆。自汉代以来,大家都认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最先开始变革古文,逐渐创造新的字体,更加趋于简便。故大篆又称为大篆又称籀文或者籀文、籀篆、籀书、史书。
大篆变化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它使文字线条化,以前不均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生动;另一方面使文字规范化,原来不规范的图形逐渐像结构整齐的字形演变,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字体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于周时期的金文与秦时期的小篆之间,属于大篆的范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3,小篆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面对原来六国各自地区文字不一样的的局面,决定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这种历史条件下,小篆应运而生。
小篆是以秦大篆为基础,又进行了规范化的改善,形成的一种简化版的规范文字,又名玉筋篆。较之大篆,小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字形成纵势,笔画粗细划一,排列齐整。与大篆相比较,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变得整齐、和谐、美观,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4,
隶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主要有秦隶和汉隶之分。隶书主要是小吏在日常的行文中为了方便而应急的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隶书在秦代民间广泛流行,官方除了一些很正式的诏书或者文件用小篆写之外,一般也采用隶书。因此隶书在秦代是和小篆是并行发展的,而并非由小篆演化成了隶书,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这也是把隶书称为“佐书”的原因,就是辅助小篆的意思。
5,
楷书,又叫正书或者真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化而来,更趋向于简化,字形由扁平趋于方正,是一种对隶书的改良。楷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汉末、三国时期,逐渐变隶书的波磔为笔直和撇、捺,改弯为钩。《辞海》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因此自唐以后没有更多的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汉末书法家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到唐代欧阳询在楷书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他所创立的“八绝”理论,为楷书的书写,定了一个基本准则。
6,行书、草书
草书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行书是为了解决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一种书写体,从本质上讲,以简易为遵旨,书写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