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响字的草书写法
字的繁体字书法写法:字
基础释义
1.文字:汉~。识~。~体。~义。常用~。
2.(~儿)字音:咬~儿。~正腔圆。他说话~~清楚。
3.字体:篆~。柳~。宋体~。美术~。
4.书法作品:~画。一幅~。
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
6.字据:立~。收到款子,写个~儿给他。
详细释义
(会意兼形声。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同本义
字,乳也。——《说文》。
字,生也。——《广雅》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论衡·气寿》
六畜遂字。——《汉书》。颜师古注:“字,生也。”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山海经·中山经》
亭有畜字马,岁课息。——《汉书·食货志下》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史记·平准书》
又如:字牝(怀孕的母畜);字孕(怀胎;生殖);字马(怀孕的马)
抚养;养育;教养
其僚无子,使字敬叔。——《左传》
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左传·成公十一年》
牛羊腓字之。——《诗·大雅·生民》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又如:字养(抚养;养育);字民(养育人民);字育(化生);字孤(抚养孤儿)。
2. 响字的草书写法与欣赏
号字草书写法共17种,具体如下:
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
号字从口从丂,丂亦声。“丂”意为“折磨”、“磨难”。“口”与“丂”联合起来表示“遭受折磨时发出的惨叫”。
3. 响字的行草书
簸,形声字,最初见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簸,从箕,皮声,扬米去糠也。”簸萁是用柳条、竹蓖或铁丝编成的器具,读bò,萁读为轻声。本义是用簸萁扬去谷物中的糠秕、尘土等。《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由于簸米时的动作特点,引申为上下颠动、摇荡的意思,读bǒ。如北宋李新《凌云》诗“半犁好雨田香润,一簸残花春寂寥。” 唐代李朝威《柳毅传》“宫殿摆簸”。
中国汉字演变一般经历了图画、表形、形声三个阶段,出现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篆书有甲骨文、大篆、石鼓文、小篆等,汉隶、唐楷同属于真书,汉代出现草书和行书。簸是形声字,最初以“箕”为形,皮为声,据查,簸字的演变历程,见下图。
4. 响字书法写法
作者写山“高”和“奇”,“夹岸”六句,写山势。作者笔下的高山,很有生气。“夹岸高山”,状其山势之险峻;一个 “寒”字,表示山高气冷,使人看了产生寒意,衬托出山势之高,也写出了林木之繁茂。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奇在“争高直指”。“负”、“竞”、 “争”、“指”,拟人化的四字,更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仿佛要脱离人间,直上天空;然而终归抛弃不了这生长它的土地。结果“千百成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异美景。
在这里,作者不仅赋予高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把静止的山峰描绘成了活动的画面,同时,也写出了舟行中远视两岸的感受。
接着从听觉的角度来写谷深。
“泠泠作响”是泉水击石的声音;“嘤嘤成韵”是婉转悦耳的鸟叫,“千转不穷”是形容连续不绝的蝉鸣;“百叫无绝”是状写凄厉苍凉的猿啼。这真是天籁和鸣,空谷清音,把人们带进了大自然的音乐世界!两组对偶句写出的泉响、鸟鸣、蝉转、猿叫,表面上是写大自然的交响乐和谐动听,实则反衬山之幽静。
“鸢飞”四句是写作者所感。意思是说:即使有大鸟高翔之志,只要看见这直指蓝天的雄奇山峰也就“息心”了,何必去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呢!即使是有志于经营一番政务的人,也会沉醉于这样的幽谷之中而留连忘返了。
作者在描述之中,间以这组抒情短论,一方面自然是在赞叹山之高、林之深、谷之幽,极力突出这山水奇景的美丽;另一方面又抒发了作者的“览物之情”。这正是寒门出身的吴均因为仕途不达,如今又身临这“天下独绝”的胜景之地,发出的一缕哀怨之情,也是他通过所见所闻而又有所感之后,给朱元思写这封信的命意所在。在这里,作者由景喻人,反衬出了奇峰异谷的吸引力。
5. 响字草书写法图片
如图(名家手迹10款,点击看大图)
6. 响字草书书法
忽然绝叫三五声是‘’怀素上人草书歌‘’中的,我背不下来……
7. 响的草体字怎么写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
《满庭芳》(黄庭坚)
老人不办摇团扇,静听风铃意已凉。
《枕上闻风铃》(陆游)
天宁佛阁早春开,鸟语风铃次第催。
《鸳鸯湖棹歌之三十》(朱彝尊)
风铃乱僧语,霜枿欠猿啼。
《秋宿青龙禅阁》(李洞)
一僧归晚日,群鹭宿寒潮。
遥听风铃语,兴亡话六朝。
《过三山寺》(唐彦谦)
《满庭芳》全诗内容:
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
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苹。
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
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
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
重开宴,瑶池雪沁,山露佛头青。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进士。
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
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
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风格奇硬拗涩。
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
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