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的形成时代
楷书,草书,行书是同一个时代出现,顺序无先后!
中国文字的流变轨迹是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文字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隶书在秦未产生,两汉发展到鼎盛,时间发展到三国两晋时期,由于隶书的波磔依然阻碍了快速书写的速度!这时产生了隶变!,民间己经产生了隶书快写的章草,今草,楷书,行书等字体也同时应社会快节奏而产生!
现今的考古文物大量出土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因而楷书行书草书是同时期产生,不分先后顺序!
2. 草书的形成时代是什么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3. 草书发展时期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
1、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
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
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
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11、近代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4. 草书的形成时代和主要载体
行书的形成时代是西晋,主要载体是纸张。
行书的称谓最早见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但产生约在东汉中后期。汉代时期汉字书体是隶书,文书官吏们日常书写体也是隶书,记账、写信、起草文书等。任何书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慢慢变化而来,行书也不例外。书吏们的日常记录、信件往来等,书写的速度较快,甚至草率写就,笔画就有了映带连接,本是隶书的字体结构逐渐发生变异,形成一种新的书体,最初叫做“行狎书”。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行书》中给出了定义:“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
张怀瓘是参照楷书 (正书)的形态给出的定义,事实上,行书产生的时间早于楷书。行书易书写、易辨认,有与其他书体亲近的特点,尤其不能太草,太草就不易辨认了,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于是当代书坛就有了“行草书”的称谓,在古代是没有的,这也是发展的结果。
5. 草书的形成与发展
答:草书的发展
草书最早出现在篆书中。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抄写任务繁重,书写规范的篆书会花费很多时间,于是很多的文书往往因为急用而写得很潦草,草篆便应运而生。从战国简牍帛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草篆。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的起收笔处出现了下意识的笔势连带,在文字的笔画之中也有大量因疾书而产生的飞白。
西汉末期,在草隶的基础上,通过对结构、笔画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化,逐渐又发展出更规范的隶书草写,因其结构明晰规整、书写时遵循一定章程故被称作“章草”。
汉魏时期是章草的鼎盛时期,经典佳作较多。传世名迹有西汉史游所书《急就篇》,三国时期东吴皇象所书《急就章》、晋代索靖所书《月仪帖》、陆机所书《平复帖》等。
此后,章草的发展渐显颓势,草书历史又到了面临革新的节点。汉末魏晋时期,楷书渐渐兴起,楷书实用性更强的特点将隶书逐渐边缘化,这种发展趋势也影响了草书。东汉书法家张芝对章草进行了的优化整理,去除了章草中“波磔挑笔”等隶书笔意,把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增多,这种改造使草书书写更加便捷流畅,更能彰显整体上的艺术气质。张芝等人对草书这个改造的。
行书的发展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也不像楷书那么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书写方便灵活,易于辨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实用,使用最广泛的字体,同时,也是书法创作中最为绚丽多姿,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书体。
6. 草书是什么时代发明的
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起源于汉代初年。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它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草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一种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没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第二种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当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和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