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竟字草书(王羲之写草书)

虚拟屋 2022-12-25 18:53 编辑:admin 191阅读

1. 王羲之写草书

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书法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2. 王羲之的草字怎么写

1、小草:

小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2、大草:

大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脱胎于小草,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小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

总结:相对来说,小草偏于闲适、优雅,大草则极尽变化、纵逸之能事,偏于豪放、恣肆。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

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

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 草书书法 王羲之

中宫收紧,目的是让字不至于显得散,特别是行书,其笔画不像楷书那样整齐,看上去较为自由奔放,这样的字,写起来如果不把中宫收紧,字就不成字了。

王羲之的行书,特别是兰亭序和圣教序两部,中宫收紧的特点特别明显,以至成为历代书家的珍藏品。

其实,不之是王羲之的行书,其楷书,也有着中宫收紧的特点。

4. 王羲之的草书书法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行书是苏东坡的《寒食帖》。书圣的草书《十七帖》是学习小草的必学法帖,包括二十多个信札。书圣的楷书名作也很多,最有名的包括《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像赞碑》和《孝女曹娥碑》等。

5. 王羲之草书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我们挑选王羲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10幅代表作,供参考和欣赏。

6. 王羲之的草书怎么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毛笔草书长寿字写法如图:

7. 王羲之的草书帖

王羲之《秋月帖》【原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草书,刻本见北宋《淳化阁帖》法帖第七,唐有临本,共6行,计50字。刻本与临本略有出入,纸本纵27.7厘米、横25.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南宋高宗“绍兴”朱文联玺、金章宗“明昌宝玩”印,以及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印等。不论是刻帖还是墨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法度严谨,气韵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