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曲霉m1检测方法
1、常规项目:水分及挥发物、灰分、PH值、粗纤维、粗蛋白等;
2、感官指标:形状、颜色、气味、病虫害、霉变、腐烂等;
3、微生物及生物毒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黄曲霉素M1、B1、B2、G1、G2等;
4、有毒有害物质: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重金属总量、亚硝酸盐、二氧化硫残留、三聚氰胺等;
5、兽药残留: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硝基呋喃代谢物、磺胺类、隐形孔雀石绿、结晶紫、隐形结晶紫、乙烯雌酚、盐酸特伦克罗、多氯联苯等;
6、农药残留:六六六、滴滴涕、五氯硝基苯、艾氏剂、七氯、狄氏剂、敌敌畏、敌百虫、克线丹、地亚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
2. 黄曲霉m1最大标准
标准编号:GB/T 5410-2008
标准名称:乳粉(奶粉)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GB 5410-1999
实施日期:2008-12-1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内容简介:本标准代替GB5410—1999《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和调味乳粉》。 本标准与GB5410—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乳粉(奶粉);
———调整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第3章术语和定义改为“乳固体”、“非脂乳固体”;
———增加了产品分类;
———取消了GB5410—1999的4.1“原料要求”;
———取消了GB5410—1999的4.2“感官特性”;
———取消了GB5410—1999的4.3.1“净含量”;
———增加了调味乳粉乳固体不低于70%的技术要求;
———将GB5410—1999中脱脂乳粉的脂肪指标不超过2.0%调整为不超过1.5%;
———取消了GB5410—1999的4.3.2对调味乳粉脂肪指标的要求;
———将GB5410—1999的4.4中的卫生指标改为“铅、无机砷、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M1、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应符合GB19644的规定”;
———取消了GB5410—1999的6.2“包装”、6.3“运输”、6.4“贮存”。本标准规定了各种乳粉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签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供消费者直接食用的各种乳粉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蛋白质:调整了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更接近于母乳,乳清蛋白比例增加,有助于婴儿睡眠和促进大脑发育,提高了蛋白质生物利用率,使婴儿更容易消化吸收。近年在某些配方奶粉中又加大了乳清蛋白中α-乳清蛋白的含量,使配方更接近母乳。在配方奶中总的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及钠盐含量减低,从而有效减轻了肾脏的负担。
脂肪:配方奶中降低了脂肪的含量,部分或全部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了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婴儿的心血管发育。在奶粉中加入了亚油酸和亚麻酸,能提升宝宝智力发育指数和视力敏锐度。
维生素及矿物质:配方奶降低了钙、磷含量,调整为较合理的比例。适当添加了维生素D、维生素A、铁、锌的含量。
特殊配方奶粉
是以黄豆为原料的植物蛋白配方,常用于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容易消化吸收,又不含乳糖,更适合对乳糖不耐受引起腹泻的宝宝。
3. 黄曲霉素m1
这是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GB2761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前在使用的版本是GB 2761-2017。
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B1 、黄曲霉毒素 M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 A 及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指标。
该标准中的真菌毒素是指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
可食用部分是指食品原料经过机械手段(如谷物碾磨、水果剥皮、坚果去壳、肉去骨、鱼去刺、贝去壳等)去除非食用部分后,所得到的用于食用的部分。
更详细内容信息可查阅该标准。
4. 黄曲霉m1检测方法注意事项
般来说,食品检测的项目有以下几种:
理化指标:水分,灰分,酸价,过氧化值,挥发性盐基氮,三甲胺氮,咖啡因,脂肪酸,丙二醛,氨基酸态氮,总酸,酸度,总碱度
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病菌等
重金属及微量元素指标:铅,砷,无机砷,汞,甲基汞,铜,镁,锌,锡,钙,铬,镉,磷,氟,碘,硒,钾,钠,铝,铁,锰等
农兽药残留指标: 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400余种测试,氯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硝基呋喃、磺胺类、盐酸克伦特罗等
营养成分:营养标签,保健成分,黄酮类、皂苷类、苯丙素类、萜类及挥发油、SOD酶活等
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2、黄曲霉毒素M1/2、赫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等。
添加剂检测: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着色剂、增稠剂、乳化剂、有机酸、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剂、膨松剂、护色剂、调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保鲜剂、稳定剂、凝固剂、甜味剂等。
5. 黄曲霉m1检测国标
标准编号:GB/T
5410-2008
标准名称:乳粉(奶粉)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GB
5410-1999
实施日期:2008-12-1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内容简介:本标准代替GB5410—1999《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和调味乳粉》。
本标准与GB5410—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乳粉(奶粉);
———调整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第3章术语和定义改为“乳固体”、“非脂乳固体”;
———增加了产品分类;
———取消了GB5410—1999的4.1“原料要求”;
———取消了GB5410—1999的4.2“感官特性”;
———取消了GB5410—1999的4.3.1“净含量”;
———增加了调味乳粉乳固体不低于70%的技术要求;
———将GB5410—1999中脱脂乳粉的脂肪指标不超过2.0%调整为不超过1.5%;
———取消了GB5410—1999的4.3.2对调味乳粉脂肪指标的要求;
———将GB5410—1999的4.4中的卫生指标改为“铅、无机砷、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M1、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应符合GB19644的规定”;
———取消了GB5410—1999的6.2“包装”、6.3“运输”、6.4“贮存”。本标准规定了各种乳粉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签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供消费者直接食用的各种乳粉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6. 黄曲霉M1试剂盒
标准编号:GB/T
5410-2008
标准名称:乳粉(奶粉)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GB
5410-1999
实施日期:2008-12-1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内容简介:本标准代替GB5410—1999《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和调味乳粉》。
本标准与GB5410—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乳粉(奶粉);
———调整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第3章术语和定义改为“乳固体”、“非脂乳固体”;
———增加了产品分类;
———取消了GB5410—1999的4.1“原料要求”;
———取消了GB5410—1999的4.2“感官特性”;
———取消了GB5410—1999的4.3.1“净含量”;
———增加了调味乳粉乳固体不低于70%的技术要求;
———将GB5410—1999中脱脂乳粉的脂肪指标不超过2.0%调整为不超过1.5%;
———取消了GB5410—1999的4.3.2对调味乳粉脂肪指标的要求;
———将GB5410—1999的4.4中的卫生指标改为“铅、无机砷、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M1、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应符合GB19644的规定”;
———取消了GB5410—1999的6.2“包装”、6.3“运输”、6.4“贮存”。本标准规定了各种乳粉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签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供消费者直接食用的各种乳粉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7. 黄曲霉b1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G1,G2在紫外线下发绿色荧光,它还有B1和B2,B1、B2再紫外线下发蓝色荧光。所以这个证明了这两类的黄曲霉素在紫外线灯下面是可以发现的。
这4种是黄曲霉素最常见的4个种类,还有其他的衍生,不会被检测出来,所以说紫外线灯可以买,但不是买了就一劳永逸了,而且有的东西本身在紫外线灯下,也会产生这种荧光色。
8. 黄曲霉如何检测
有国家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
找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局
9. 黄曲霉M1
中国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许含量
1、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ug/kg(黄曲霉毒素B1);
2、玉米,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20ug/kg(黄曲霉毒素B1);
3、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ug/kg(黄曲霉毒素B1);
4、其他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5ug/kg(黄曲霉毒素B1);
5、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奶,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0.5ug/kg(黄曲霉毒素M1)。
10. 黄曲霉毒素m1检测国标
作为原料乳的生鲜牛乳,国家标准从感官、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方面已有了明确的规定,具体要求为:(1)生鲜牛乳系由正常饲养的健康母牛挤出的新鲜乳。初乳和末乳不得作为原料乳使用。奶温在10℃以下。(2)具有纯正的鲜奶所固有的清香味和滋味,不得有酸臭味、苦味臭味、霉味、金属味等。(3)外观呈乳白色或微黄色的均匀胶体状,呈浓厚劲稠、絮状凝块乳不得使用。(4)不得有肉眼能见的草屑、牛粪、尘土等杂质,无沉淀物出现。(5)酸度不超过20°T。(6)乳的相对密度为1.028~1.032,含脂率不得低于3%,无脂乳固体物不低于8%。(7)不得使用防腐剂、抗生素和其他任何有碍食品卫生的物质。(8)乳的密度 正常乳的密度是乳中各种成分密度的平均值,当乳中比水重的无脂干物质增多时乳的密度会增高,加水时密度则降低。乳的密度通常用乳汁密度计测定。表示方法以度数(°F)来表示,正常乳为30度。每加10%的水约降低3度。乳的密度随温度而变化。在10~25℃范围内,温度每增加或减少1℃,密度则减少或增大0.2度。因此,当乳温达到20℃后,每提高1℃,相对密度值应加0.2度,反之应减去0.2度。(9)乳的酸度 由于牛乳含有蛋白质、柠檬酸盐、磷酸盐、脂肪酸、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因此牛乳呈微酸性,其pH为6.5~6.7,这种酸度称为自然酸度。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乳糖被分解产生乳酸,使牛乳的酸度升高。这种因发酵而升高的酸度称为发酵酸度。自然酸度和发酵酸度的总和称为总酸度。乳的总酸度越高,乳的热稳定性越低,生产出乳制品的质量也会降低。牛乳的酸度通常用吉尔涅尔度表示,正常乳为16~18°T。其测定方法一般是用0.1摩尔氢氧化钠滴定10毫升乳品,用0.5%酚酞为指示剂,当被滴定样品呈微红色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数乘以10即为100毫升乳的酸度。(10)酒精试验 酒精试验是验收原料乳的重要项目。一定数量的正常乳对一定浓度及数量的酒精的脱水作用呈现稳定性。但乳的酸度升高时,乳酪蛋白质因酒精的脱水作用而产生凝集作用。一般用68%~70%的酒精与等量的牛乳相混合,若呈现稳定者,说明牛乳的蛋白质稳定,牛乳的酸度符合原料乳的要求。牛乳对酒精的稳定性越高,牛乳的热稳定性也越好。此外,酒精试验还可以检出乳房炎乳、盐类不平衡及混入钙等异常乳。(11)热稳定性试验(煮沸试验) 煮沸试验能有效地检出高酸度乳和混有高酸度的乳。将牛乳(取5~10毫升乳于试管中)置于沸水中或酒精灯上加热5分钟,如果加热煮沸时有絮状或凝固现象发生,则表示乳已不是新鲜的,酸度在20°T以上,或混有高酸度乳、初乳等。(12)乳中抗菌物质的检验 乳中有无抗菌物质,常用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法检验(TTC法)。将检样(9毫升)(以不含抗菌物质的脱脂乳为对照)置于80℃恒温水浴中保持5分钟杀菌,然后冷却至37℃。向试管中加入试验用稀释菌液(嗜热链球菌)1毫升,充分混合后于37℃的条件下培养2小时,然后各加入0.3毫升TTC试剂,继续培养5分钟,如果样品液与对照液一样出现红或桃红色,说明无抗菌物质存在;若为无色,说明有抗菌物质存在。(13)细菌总数 每毫升不超过50万~100万个。一般直接、快速的测定方法为直接计数法。步骤为:①测直径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测出油镜视野的直径(r)。②涂片载玻片上用玻璃刀或用蜡笔划1厘米2的方格,用微量吸样器吸样并将之滴到载片的方格中,用接种针将样品涂匀,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干燥(40~50℃)。③脱脂干燥后将玻片置于二甲苯中脱脂1~2分钟,取出沥净晾干,再浸入95%酒精1~2分钟,除去二甲苯。④染色用美蓝染色5分钟,水洗、干燥。然后镜检10~15个视野,计所见细菌数。(14)黄曲霉毒素M1 不得超过0.5微克/千克。原料乳中黄曲霉毒素M1测定可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液相色谱、免疫层析净化荧光分光度法和双流向酶联免疫法,一般大型乳品厂都有测定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