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制品黄曲霉毒素m1试剂盒(牛奶黄曲霉m1国标)

虚拟屋 2022-12-17 03:02 编辑:admin 241阅读

1. 牛奶黄曲霉m1国标

这是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GB2761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前在使用的版本是GB 2761-2017。

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B1 、黄曲霉毒素 M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 A 及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指标。

该标准中的真菌毒素是指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

可食用部分是指食品原料经过机械手段(如谷物碾磨、水果剥皮、坚果去壳、肉去骨、鱼去刺、贝去壳等)去除非食用部分后,所得到的用于食用的部分。

更详细内容信息可查阅该标准。

2. 牛奶黄曲霉素标准

不一定

大酱块子发酵过程中有很多种微生物生长。表面主要长霉菌,里面长枯草杆菌。霉菌中有曲霉、毛霉、根霉等。曲霉中的黄曲霉开始菌丝是白色的后产生孢子是黄色以及黄绿色。

黄曲霉有很多种。黄曲霉不都是分泌黄曲霉毒素的。农村做大酱块子有的检出黄曲霉毒素,但也有未检出的。做大酱块子时湿度和通风很重要。酱块子表面干一些为好。做酱块子撒一些米曲霉种菌有利于增强酱块子的蛋白酶活力。

3. 婴幼儿奶粉黄曲霉素m1含量

1.色泽、滋气味、组织状态以及冲调性,这些是通过感官测试对奶粉的以上感官指标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检验,我们经常能遇到的比如“具有奶香味,粉末细腻,冲调性好,不挂壁...”等等就是感官描述

2.营养成分指标: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脂肪酸(包括反式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碳水化合物(乳糖,低聚果糖及低聚半乳糖等),维生素A,B1,B2,B6...、矿物质元素这些产品营养品质最核心的要素,只有这些营养素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才能够为宝宝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养分。

3.物理化学指标:水分、灰分、杂质度。

4.

接下来就是安全性项目:三聚氰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铅、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沙门氏菌微生物项目,以及黄曲霉毒素M1,这些项目都是涉及安全的指标,大部分是不允许检出

4. 奶粉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

中国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许含量

1、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ug/kg(黄曲霉毒素B1);

2、玉米,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20ug/kg(黄曲霉毒素B1);

3、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ug/kg(黄曲霉毒素B1);

4、其他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5ug/kg(黄曲霉毒素B1);

5、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奶,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0.5ug/kg(黄曲霉毒素M1)。

5. 乳品黄曲霉m1最大标准

驼奶里有黄曲霉菌是成团絮状的

是可能储存不当,或加工、运输过程中污染,长出霉菌。是可能是奶牛食用的饲料中含有过量黄曲霉毒素 M1,从而经过消化吸收,而后在产奶过程中转移到牛奶里。

6.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纯牛奶M1代表黄曲霉素

A:黄曲霉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之一,M1是这些产物中的一种,这种物质多在奶制品中发现。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属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黄曲霉毒素不仅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和毒醇。由于不同化合物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其中M1和M2是多在牛奶中发现,B1毒性最强

7. 黄曲霉m1检测国标

本标准中的“4.1.2食品营养强化剂”、“4.3.1净含量”、“4.4卫生指标”、“4.5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添加量”和“6.1标签”是强制性条文;其余条文是推荐性条文。  本标准是GB/T5408-1985《消毒牛乳》的修订标准,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 标准的名称由《消毒牛乳》改为《巴氏杀菌乳》。  2 取消了:比重和汞的指标,贮藏时间的规定,附录A和附录B。  3 调整了脂肪和非脂乳固体指标。  4 增加了:产品分类,净含量负偏差允许值,蛋白质、硝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M1指标,添加食品营养强化剂的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巴氏杀菌乳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签、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牛乳或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制成的液体产品。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91-19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789.2-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  GB 4789.4-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10-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8-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乳与乳制品检验  GB T5009.24-199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方法  GB T5409-1985牛乳检验方法  GB T5413.1-1997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蛋白质的测定  GB T5413.30-1997乳与乳粉杂质度的测定  GB T5413.32-1997乳粉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测定  GB T6914-19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  GB 7718-19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 14880-199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3 产品分类  3.1 全脂巴氏杀菌乳:以牛乳或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制成的液体产品。  3.2 部分脱脂巴氏杀菌乳:以牛乳或羊乳为原料,脱去部分脂肪,经巴氏杀菌制成的液体产品。  3.3 脱脂巴氏杀菌乳:以牛乳或羊乳为原料,脱去全部脂肪,经巴氏杀菌制成的液体产品。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要求  4.1.1 牛乳:应符合GB T6914的规定。  4.1.2 食品营养强化剂:应选用GB14880中允许使用的品种,并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4.2 感官特性  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 理化指标  4.3.1 净含量  单件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负偏差不得超过表2的规定;同批产品的平均净含量不得低于标签上标明的净含量。  4.3.2 蛋白质、脂肪、非脂乳固体、酸度和杂质度  应符合表3的规定。  4.4 卫生指标  应符合表4的规定。  4.5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添加量  应符合GB 4880的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感官检验  5.1.1 色泽和组织状态:取适量试样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组织状态。  5.1.2 滋味和气味:取适量试样于50ml烧杯中,先闻气味,然后用温开水漱口,再品尝样品的滋味。  5.2 理化检验  5.2.1 净含量:将单件定量包装的内容物完全移入量筒中,读取体积数。  5.2.2 蛋白质:按GB 5413.1检验,取样量为10g。  5.2.3 脂肪:按GB 5409检验。  5.2.4 非脂乳固体:按GB 5409检验。  5.2.5 酸度:按GB 5409检验。  5.2.6 杂质度:按GB 5413.30检验。  5.3 卫生检验  5.3.1 硝酸盐、亚硝酸盐:按GB 5413.32检验。  5.3.2 黄曲霉毒素M1:按GB 5009.24检验。  5.3.3 菌落总数:按GB 789.2和GB 789.18检验。  5.3.4 大肠菌群:按GB 789.3和GB 789.18检验。  5.3.5 致病菌:按GB 789.4、GB 789.5、GB 789.10、GB 789.11和GB 789.18检验。  6 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6.1 标签  6.1.1 产品标签按GB7718的规定标示。还应标明产品的种类(按本标准第3章)和蛋白质、脂肪、非脂乳固体(或乳糖,或全脂固体)的含量。  6.1.2 产品名称可以标为“××奶”  6.1.3 外包装箱标志应符合GB 91的规定。  6.2 包装  所有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6.3 运输  运输产品时应使用冷藏车。  6.4 贮存  产品的贮存温度为2℃-6C。  附加说明: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B T5408-1985《消毒牛乳》。

8. 我国规定婴儿奶粉中黄曲霉素M1

内容简介:本标准代替GB5410—1999《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和调味乳粉》。本标准与GB5410—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改为:乳粉(奶粉);———调整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第3章术语和定义改为“乳固体”、“非脂乳固体”;———增加了产品分类;———取消了GB5410—1999的4.1“原料要求”;———取消了GB5410—1999的4.2“感官特性”;———取消了GB5410—1999的4.3.1“净含量”;———增加了调味乳粉乳固体不低于70%的技术要求;———将GB5410—1999中脱脂乳粉的脂肪指标不超过2.0%调整为不超过1.5%;———取消了GB5410—1999的4.3.2对调味乳粉脂肪指标的要求;———将GB5410—1999的4.4中的卫生指标改为“铅、无机砷、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M1、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应符合GB19644的规定”;———取消了GB5410—1999的6.2“包装”、6.3“运输”、6.4“贮存”。本标准规定了各种乳粉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签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供消费者直接食用的各种乳粉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9. 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三段奶粉的标准

GB/T 26993-2011 奶粉定量充填包装机

GB/T 22977-2008 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2-2008 牛奶和奶粉中噻苯达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苯硫氨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8-2008 牛奶和奶粉中螺旋霉素、吡利霉素、竹桃霉素、替米卡星、红霉素、泰乐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8-2008 牛奶和奶粉中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3-2008 牛奶和奶粉中醋酸美仑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和醋酸甲地孕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4-2008 牛奶和奶粉中卡巴氧和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90-2008 牛奶和奶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GB/T 22981-2008 牛奶和奶粉中杆菌肽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211-2008 牛奶和奶粉中493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6-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氢化泼尼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212-2008 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下标1>、B<下标2>、G<下标1>、G<下标2>、M<下标1>、M<下标2>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3209-2008 奶粉中叶黄素的测定.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GB/T 22971-2008 牛奶和奶粉中安乃近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210-2008 牛奶和奶粉中511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2969-2008 奶粉和牛奶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9-2008 牛奶和奶粉中啶酰菌胺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2982-2008 牛奶和奶粉中甲硝唑、洛硝哒唑、二甲硝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0-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氟胺烟酸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GB/T 22992-2008 牛奶和奶粉中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7-2008 牛奶和奶粉中β-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法

GB/T 22974-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氮氨菲啶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6-2008 牛奶和奶粉中16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9-2008 牛奶和奶粉中头孢匹林、头孢氨苄、头孢洛宁、头孢喹肟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94-2008 牛奶和奶粉中左旋咪唑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8-2008 牛奶和奶粉中地塞米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91-2008 牛奶和奶粉中维吉尼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93-2008 牛奶和奶粉中八种镇定剂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3-2008 牛奶和奶粉中六种聚醚类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5-2008 牛奶和奶粉中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G、青霉素V、苯唑西林、氯唑西林、萘夫西林和双氯西林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76-2008 牛奶和奶粉中α-群勃龙、β-群勃龙、19-乙烯去甲睾酮和epi-19-乙烯去甲睾酮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5410-2008 乳粉(奶粉)

GB/T 22987-2008 牛奶和奶粉中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85-2008 牛奶和奶粉中恩诺沙星、达氟沙星、环丙沙星、沙拉沙星、奥比沙星、二氟沙星和麻保沙星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965-2008 牛奶和奶粉中12种β-兴奋剂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0. 乳制品黄曲霉毒素m1国家标准

作为原料乳的生鲜牛乳,国家标准从感官、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方面已有了明确的规定,具体要求为:(1)生鲜牛乳系由正常饲养的健康母牛挤出的新鲜乳。初乳和末乳不得作为原料乳使用。奶温在10℃以下。(2)具有纯正的鲜奶所固有的清香味和滋味,不得有酸臭味、苦味臭味、霉味、金属味等。(3)外观呈乳白色或微黄色的均匀胶体状,呈浓厚劲稠、絮状凝块乳不得使用。(4)不得有肉眼能见的草屑、牛粪、尘土等杂质,无沉淀物出现。(5)酸度不超过20°T。(6)乳的相对密度为1.028~1.032,含脂率不得低于3%,无脂乳固体物不低于8%。(7)不得使用防腐剂、抗生素和其他任何有碍食品卫生的物质。(8)乳的密度 正常乳的密度是乳中各种成分密度的平均值,当乳中比水重的无脂干物质增多时乳的密度会增高,加水时密度则降低。乳的密度通常用乳汁密度计测定。表示方法以度数(°F)来表示,正常乳为30度。每加10%的水约降低3度。乳的密度随温度而变化。在10~25℃范围内,温度每增加或减少1℃,密度则减少或增大0.2度。因此,当乳温达到20℃后,每提高1℃,相对密度值应加0.2度,反之应减去0.2度。(9)乳的酸度 由于牛乳含有蛋白质、柠檬酸盐、磷酸盐、脂肪酸、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因此牛乳呈微酸性,其pH为6.5~6.7,这种酸度称为自然酸度。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乳糖被分解产生乳酸,使牛乳的酸度升高。这种因发酵而升高的酸度称为发酵酸度。自然酸度和发酵酸度的总和称为总酸度。乳的总酸度越高,乳的热稳定性越低,生产出乳制品的质量也会降低。牛乳的酸度通常用吉尔涅尔度表示,正常乳为16~18°T。其测定方法一般是用0.1摩尔氢氧化钠滴定10毫升乳品,用0.5%酚酞为指示剂,当被滴定样品呈微红色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数乘以10即为100毫升乳的酸度。(10)酒精试验 酒精试验是验收原料乳的重要项目。一定数量的正常乳对一定浓度及数量的酒精的脱水作用呈现稳定性。但乳的酸度升高时,乳酪蛋白质因酒精的脱水作用而产生凝集作用。一般用68%~70%的酒精与等量的牛乳相混合,若呈现稳定者,说明牛乳的蛋白质稳定,牛乳的酸度符合原料乳的要求。牛乳对酒精的稳定性越高,牛乳的热稳定性也越好。此外,酒精试验还可以检出乳房炎乳、盐类不平衡及混入钙等异常乳。(11)热稳定性试验(煮沸试验) 煮沸试验能有效地检出高酸度乳和混有高酸度的乳。将牛乳(取5~10毫升乳于试管中)置于沸水中或酒精灯上加热5分钟,如果加热煮沸时有絮状或凝固现象发生,则表示乳已不是新鲜的,酸度在20°T以上,或混有高酸度乳、初乳等。(12)乳中抗菌物质的检验 乳中有无抗菌物质,常用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法检验(TTC法)。将检样(9毫升)(以不含抗菌物质的脱脂乳为对照)置于80℃恒温水浴中保持5分钟杀菌,然后冷却至37℃。向试管中加入试验用稀释菌液(嗜热链球菌)1毫升,充分混合后于37℃的条件下培养2小时,然后各加入0.3毫升TTC试剂,继续培养5分钟,如果样品液与对照液一样出现红或桃红色,说明无抗菌物质存在;若为无色,说明有抗菌物质存在。(13)细菌总数 每毫升不超过50万~100万个。一般直接、快速的测定方法为直接计数法。步骤为:①测直径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测出油镜视野的直径(r)。②涂片载玻片上用玻璃刀或用蜡笔划1厘米2的方格,用微量吸样器吸样并将之滴到载片的方格中,用接种针将样品涂匀,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干燥(40~50℃)。③脱脂干燥后将玻片置于二甲苯中脱脂1~2分钟,取出沥净晾干,再浸入95%酒精1~2分钟,除去二甲苯。④染色用美蓝染色5分钟,水洗、干燥。然后镜检10~15个视野,计所见细菌数。(14)黄曲霉毒素M1 不得超过0.5微克/千克。原料乳中黄曲霉毒素M1测定可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液相色谱、免疫层析净化荧光分光度法和双流向酶联免疫法,一般大型乳品厂都有测定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