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革兰氏染色法试剂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载玻片固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 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酒精脱色为整个流程最关键的一步。
(6)用蕃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即被区别开。
2. 革兰氏染色用的试剂
革兰染色和he染色应用范围不同,染色原理不同。
HE染色:
苏木精 — 伊红染色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 ,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酸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 ,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HE染色法是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教学与科研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方法。
原理易于被碱性或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basophilia )和嗜酸性( acidophilia );而对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亲和力都比较弱的现象称为中性(neutrophilia)。
构成组织内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它们有不同的等电点。在普通染色法中,染色液的酸碱度为pH6左右,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如细胞核的染色质、腺细胞和神经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及透明软骨基质等均被碱性染料染色,这些物质称为嗜碱性。而细胞质中的其它蛋白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及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等被酸性染料染色,这些物质称为嗜酸型。如果改变染色液的酸碱度,pH值升高时,则原来被酸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可变为嗜碱性;pH值降低时,原来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则可变为嗜酸性。所以说染色液的pH值可以影响染色的反应。
脱氧核糖核酸(DNA)两条链上的磷酸基向外,带负电荷,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精碱性染料以离子键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精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被染成蓝色。伊红Y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酸性染料,在水中离解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与蛋白质的氨基正电荷的阳离子结合使胞浆染色,细胞浆、红细胞、肌肉、结缔组织、嗜伊红颗粒等被染成不同程度的红色或粉红色,与蓝色的细胞核形成鲜明对比。伊红是细胞浆的良好染料。
由于组织或细胞的不同成分对苏木精的亲和力不同及染色性质不一样。经苏木精染色后,细胞核及钙盐粘液等呈蓝色,可用盐酸酒精分化和弱碱性溶液显蓝,如处理适宜,可使细胞核着清楚的深蓝色,胞浆等其它成分脱色。再利用胞浆染料伊红染胞浆,使胞浆的各种不同成分又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粉红色。故各种组织或细胞成分与病变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均可显示出来。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初染剂结晶紫进行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实际上,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一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3. 革兰氏染色法应用
本次实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法进行细菌鉴定。细菌一般可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本实验将通过革兰氏染色使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以达到鉴别菌种的目的。 革兰氏阴性菌将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将呈现紫红色。要想达到此目的,要求革兰氏染色必须成功。因此,在实验中要特别注意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和影响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外,我还掌握了油镜的使用。实验得到了应有的结果,通过其颜色不同鉴别了实验菌种的革兰氏阴阳性。
4. 革兰氏染色配制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5. 革兰氏染色用到了四种试剂
革兰染色法
【步骤】:制片、染色、镜检
1、制片
涂片 :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接种环取生理盐水2环,置于玻片上,接种环灭菌后,取细菌培养物少许与盐水混匀,并涂成均匀薄膜涂片。如用液体材料,如痰、尿液、脓汁等可直接涂片,不必加生理盐水。
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间断地在弱火高处烘干,但切勿紧靠火焰将涂膜烤枯。
固定:涂片干燥后,将标本片在酒精灯上快速的来回通过三次,共约2s~3s,注意温度不可太高,以涂片涂膜的反面触及皮肤觉轻微烫觉即可。
固定目的:①杀死细菌;②使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在染色时不致被染液和水冲掉;③菌体蛋白变性易着色。
2、染色
结晶紫初染 1 min → 卢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 95%酒精脱色 30sec~1 min → 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1 min,油镜观察
【原理】:
①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渗入;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②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较高,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③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的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结果观察】: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
【影响因素】
①操作因素:涂片太薄或太厚,固定时菌体过分受热,以及脱色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染色结果
②染液因素:所有染液应防止染液蒸发而改变浓度,特别是卢戈碘液久存或受光作用后易失去媒染作用;涂片积水过多会改变染液浓度,影响染色效果
【意义】:
①鉴定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紫色)和革兰阴性菌(红色),
②观察致病性:大多数G+菌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而G- 菌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两者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③参考选择抗菌药物:大多数G+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敏感;大多数G- 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敏感。
【用途】:一般细菌学检查或鉴定
我这个比较简单概括,你最好详细化,比如染色步骤
6. 革兰氏试剂染色原理
脱色。
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
因而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
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染色原理:通过初染和媒染后,细胞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一碘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加上它基本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
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缝隙,复合物容易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成无色。
这时再用红色染料进行复染,革兰氏阴性细菌将获得一层新的颜色——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仍呈紫色。
7. 革兰氏染色的试剂
这种吗
这种的话,洋葱表皮细胞最好观察了。还有人口腔上表皮细胞也很容易看得到。如果要看细菌类的话,可以去买盒革兰氏染色试剂盒,染了色才能看呀。真菌比较大个,不染色也可以在40x镜下看得到,不过看到的是比较透明的菌体,很容易跟气泡混淆。
8. 革兰氏染色法所用的试剂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9. 革兰氏染色法染料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
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
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扩展资料:
一、方法概述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二、常见种类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