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聚焦常态课堂,提升核心素养
在新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要求:
一、做一名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在教师岗位上奋斗终身。众所周知,教师是辛苦的、平凡的。因此,要当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做到有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辛苦的、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在辛苦中寻找快乐,在平凡中寻找伟大。
二、做一名有道德情操的教师。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身边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他们,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的言谈举止不够文明,那么他的学生也一定不文明;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学生,长大后能胜任建设祖国的重任吗?当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并不是天生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为此,我们要向同事学习,向领导学习。
三、做一名有扎实学识的教师。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我国现代教育家曾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话虽浅易,但寓意深刻。也就是说,要想教好学生,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精熟所教学科的知识,还有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四、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教好学生。热爱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感情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且还是一种力量。热爱优生,这并不难,难的是热爱差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意识到,转变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生同样重要。当然,爱,更多地是体现在常态下,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作为小学教师,就是要始终如一的爱自己所教的小孩子,爱这些刚刚开始学习用知识认识世界的儿童,他们天真活泼,对一切充满好奇,求知欲浓,却又顽皮好动,不喜受约束。你要时时做到不嫌这些孩子不懂事难管理,你要随时用积极的心态化解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反之,如果你不喜欢这些孩子,你千万别选择这个岗位,这不为缺德,这是对自己对孩子对社会负责任。
2. 核心素养在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培养核心素养?要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什么为目的,如果学校让学生以学文化知识为目的,以分数、大学为教育效果,势必会削弱同学们出到社会上成为“劳动者”做事的能力。因为学文化知识只是成为“劳动者”的方法之一,“教学必须与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把学文化知识当作教育目的来抓,忽略了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势必会导致学生“文化知识”,“劳动者”两头空,学的知识又交给老师了,出到社会上又找不到工作。要打造高效课堂,培养核心素养,教育必须要以创新为目的,以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为学习动力,以有创新为教育效果。创新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我们教育要培养出各级各类的劳动者,尤其需要顶级的劳动者(创新家,发明家,顶级的企业家),创新是为了竞争力的关键,无论是国际竞争还是社会竞争,我们都需要创新,学校把创新当作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人说,主动学习是被动学习功效的10倍,但是我相信事半功倍的效果肯定会有!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关键还是要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扩大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权,同学们对哪一个科目学得怎么样,是否掌握了解透了?自己最清楚,同学们习惯了老师喂着“吃”,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失去了“吃”的自然本能,老师不“喂”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吃”了。要尽快恢复同学们“吃”的本能,老师要尽量的放“权”,学习权,效果监督权,组织纪律管理和监督权……老师做学生根本做不到,或者以学生各自的能力都做不到的事,学生能做的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做,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引进竞争机制,大班制教育限死了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始终表现不出来。班分成5人一组,组与组之间相互竟争,相互监督,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不但要给奖牌,奖状,精神奖励,还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现金奖励,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或小组)让他们去学“社会实践知识生产劳动知识”,既着眼于为上一级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学,同时又考虑同学们将来毕业后出到社会上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学习风气,学生一旦走上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进步的道路,其意义将不可低估。
3.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合力创建有效课堂
(二)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1.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在师德建设年的基础上,增强广大教师的岗位意识、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严格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做到优师优酬,优绩优酬。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档案,开展教师能绩年度评价。分步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坚持刚性要求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切实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大力开展师能培训。强化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两年内全县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面达到30%以上,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达15%,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80%,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0%。开展青年教师达标考核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加大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力度。以进修学校为基地,办好各类教育教学技能和继续教育培训班,适当开办教师学历提高班,完善落实教师聘用管理、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政策,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充分发挥“名师”作用。完善特级教师、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各类骨干教师管理、考核、奖励办法,分批成立“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名师送教”、“名师讲坛”、“名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专业引领作用。
4.加强新教师“入口”管理。继续实施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改进师范毕业生招录办法,加大教学能力考查权重。实行师范毕业生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锻炼不少于2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尝试以“定向定单培养”的方式优化师范生“源头”质量。
(三)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化水平
1.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撤并普通高中,坚持高中集团化办学方向,充分发挥一中现有高中资源作用;继续通过强弱合并、联合、托管等方式加快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步伐;深化中考招生改革,扩大高中指标生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促进初中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抓好教学设施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幼儿园建设,大力办好县机关幼儿园及一两所乡镇幼儿园。
2.大力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制订实施《关于开展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实施意见》,采取对口交流、顶岗支教、交流学习、巡回示范等多种形式促进城乡学校教师合理流动。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保证农村骨干教师相对稳定。打破城乡分割和镇域界限,开展紧缺学科师资 “城乡走教”活动,缓解农村教师“超编缺员”和“老龄化”矛盾。
3.开设“网上同步课堂”。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县信息中心交流平台,积极开发优秀课例、教例,开辟“名师网络同步课堂”,为农村中小学校师生服务,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四)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精细化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与开发。在开全课程、上足课时的基础上,开好开优课程,进一步加强对体艺类课程的管理,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指导和研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地方教材,构建具有城步人文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努力在课程建设和课堂管理方面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认真执行现有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我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加强教师的备课管理、课堂管理和作业管理。教育局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定期深入课堂检查指导,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上示范课或专题讲座1-2节(次)。
3.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构建以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生活自理、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自主学习为重点的德育体系;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阅读、倾听、写字、写作、计算、说话等基本学习素养,着力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实现评价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倡导“生态德育”,有效开展亲情教育、乡情教育、校情教育、国情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进一步提高评估考核规范化水平
1.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学校发展性督导考核评价机制,指导学校科学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努力做到“一校一标”,促进每一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建立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将全县中小学划分为十个督导责任区,实行无缝隙覆盖;逐步建立县、校两级相互沟通的教育督导信息系统。
2.开展学科质量过程性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考核和相对考核相结合,更加关注过程,更加关注教学“增值”。抓好各学段终端质量考核,明确学段质量责任;抓好学年度各学科质量考核,明确教师学科质量责任,推行“整体负责制”,形成年年清、段段清,纵横结合、相互包保的学科质量考核体系。
3.创新多元评价学校机制。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单向评价学校模式,建立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内部评价和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教机制,充分体现教师、学生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贯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六)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实效化水平
1.建立健全教研网络。健全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学科中心组→乡镇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的教研网络,明确分工,落实任务。依托市县教育学会,健全各专业委员会,发挥教育教学骨干的作用。对学科教研工作和学科管理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与考核,定期评选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
2.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认真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读书活动,着重加强校本学科教学研究工作,花2--3年时间基本实现教案、学案、练案的一体化、校本化。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建设和备课组建设水平,每年4月和10月为全县“有效课型”、“理想课堂”展示月,5月和11月为“研究性学习”展示月。
3.全面加强学科建设。聘请一批省内外专家担任我县学科教学顾问。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制订学科基地管理办法,努力提高学科基地在全县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与效益提升中的贡献份额。建立和完善学科研究项目攻关制度,细化学科研究,组织专门人员实行集体攻关,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4.继续抓好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网络管理,实现研究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三级教科研网络,实施全县教科研工作的整体联动,以草根式课题引领教学研究,鼓励广大教师围绕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研究,不断提高学科教学的科技含量,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七)进一步提高窗口学校示范化水平
1.重视窗口学校内涵建设。窗口学校要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办学特色。一中、三中、县属红旗学校和西岩镇中心小学可以在文化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等方面采取切实举措,积淀学校底蕴,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发挥窗口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窗口学校的办学优势,使窗口学校成为全县学科建设的引领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素质的领跑者,不断探索窗口学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途径和平台,尽快形成独具区域特色的辐射效应,为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八)进一步提高教育保障制度化水平
1.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上级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建立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每年增长,探索建立高中教育债务化解机制,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教育质量考核奖励资金,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营造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宽松环境。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形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合力。新闻媒体要坚持“文化引领、教化育人”的导向,大力宣传素质教育思想,大力推介素质教育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关心教育工作,多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4.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1.教材分析
(1)该框在整个模块中的位置
(2)内容分析:该框有几目,将要解决哪几个问题。
2.学情分析
(1)学生情智特点:用发展心理学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2)学生认知结构:有怎样的知识基础能够辅助这一框的学习。
3.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一内容学习,理清、梳理、掌握哪些必备知识(重点知识)
(2)通过这一内容学习,培养哪些关键能力。
(3)通过这一内容学习,培育哪些学科核心素养。(一节课未必能培养全部核心素养,挑建议最紧密的写出来,这具体,如政治认同中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4)通过这一内容学习,引领怎样的核心价值。
4.教学重难点
(1)可参考《课标》中《学业质量》
(2)不要面面俱到,不是所有都是重点
(3)重点应该是课程设计中需要学生理解、应用、迁移的知识点。
5.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
6.教学思路
通过四条线,展示教师的教学思路:问题线、情境线、活动线、任务线。
7.板书设计
对本框内容的架构,在比赛中也能体现教师的思维和对课程内容的把握。
5. 聚焦有效课堂,提升专业素质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提高课堂课堂驾驭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如何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呢?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课堂驾驭能力是一种实践操作能力.它的成熟依靠长期的艰苦训练.同时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提高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学习属于应用理论范畴的教改理论。二、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可以说,不备课就不能上课.备不好课也上不好课.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次战役,那么备课就是战斗前的深谋远虑、周密部署;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篇文章,那么备课就是作文前的深思熟虑、布局谋篇。其实,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应从提高备课水平和备课能力入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横�楞亍⒂稳杏杏嗟牡悴�和引导学生,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让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趣味横生,恰如其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教师的引导深深印在学生心里。三、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学习氛围有人以为驾驭课堂就是使学生听话、服从,所以采用威严、专断、命令、压迫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一堂课“阴沉着脸”,一双“警察般瞪得不能再大的眼睛”面对学生,象是师生间有深仇大恨似的.这种“恐怖主义”真的能驾驭住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四、启动教育机智。提高应变能力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反映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偶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一片混乱,严重干扰教学,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教师要保持冷静,启动教育机智,镇定自若地进入“应激”状态,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课堂教学应变通常可采用这些办法:1.以变应变法:2.借题发挥法;3.顺手推舟法;4.节外生枝法;5.暂时悬挂法;6.妙语补失法;7.将错就错法;8.及时调整法;9.巧妙暗示法:10.幽默调侃法:11.以褒代贬法:12.巧给台阶法。针对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处理时一定要讲求技巧性。切忌简单、粗暴地去应对,而应该冷静、机智地去处理,给学生台阶下,让学生心服口服。总之,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驾驭课堂能力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要在实践中审视课堂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于反思中来提高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
6. 立足课堂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一、明确身份与做法
在当前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是深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学习中养成,教师则是核心素养实施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具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意识,有真正做好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意愿,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使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完善。
7. 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词”。笔者在《浅谈核心素养》短文中提到,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因为,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
素质教育强调“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重点落在“技能”层面,在“量”上强调“全面性”。而核心素养,笔者认为,不仅强调“技能”培养,更注重育人层面,目标定位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重视素质培养的“量”,更注重“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 初中《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核心素养是什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贯彻核心素养育人目标?
这是当前政治课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道法》(《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层面: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这四个层面实际上界定了本课程教育功能和德育的全部目标。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本课程首先就是要使学生在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上认同我们国家的“政治”,具体要求我理解就是要认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拥护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灵魂深处信仰中国共产党。
其次,在科学精神方面,要通过本课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其实质就是加强和渗透唯物史观教育,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对生活、工作、学习、事物坚持正确的思维认识,建立符合“政治认同”的价值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和国家的事业,正确看待我们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坚决抵制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方法论。
第三,本课程的另一重点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法治教育,树立法治精神,崇尚和尊重法律、制度、程序、规则,只有全体公民法治素养提高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运行才能实现“法治”。
第四,公共参与素养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的主观欲望和实践能力。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只有社会成员都能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才能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公共参与对个体来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养目标,对社会来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行思想政治课程(《道法》),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担负着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两大任务。
这两大任务的实现必依赖于本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的具体落实。如何把四个素养有效地落地于课堂,生根于学生,政治老师任重道远。
8. 提升核心素养的深度课堂构建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由此,也基本确定了本次新课标改革的基本方向。
9. 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1、从理念层面准确把握了“三新”改革导向,正确把握好“立德树人”改革方向,明确落实“核心素养”改革目标,重视“育人方式”转变改革路径;
2、从实践层面规范课程设置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
3、从教科研层面提高了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实施能力,积极探索学生个性成长的教育发展新策略,探索面向未来教育的学校改革新举措;
4、从宣传层面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积极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和相互融合,推动“三新”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