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战实训(坚持聚焦实战)

虚拟屋 2022-12-16 03:18 编辑:admin 158阅读

1. 聚焦实战实训

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全文如下:

2021年,全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贯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精神,加强党对军事训练工作的领导,聚焦备战打仗,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

深化实战实训,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加强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加强实案化对抗性训练,加强应急应战专攻精练,加强军事斗争一线练兵,推动战训深度耦合,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深化联战联训,坚持以联合训练引领军兵种训练、以军兵种训练支撑联合训练,突出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练,突出联合指挥训练,突出跨领域跨军兵种联合专项训练,突出军地联合训练,发展我军特色联合训练体系,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深化科技强训,强化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加强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技术知识学习,加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和融入作战体系训练,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手段建设,探索“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

深化依法治训,推进训练管理变革,强化训练规划计划统筹,完善训练法规标准,创新训练内容方法,严格按纲施训,加强和改进训练监察,健全训练考核评估,抓好训练安全防控,实现严格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相统一。

全军指战员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端正训练作风,磨砺战斗意志,锤炼过硬本领,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 坚持聚焦实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所以聚焦实战是2017年10月提出来的。

3. 聚焦实战心得体会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 聚焦实战化训练

又一位具有军事职业精神的强军先锋向我们走来!他就是火箭军“巡航导弹第一旅”发射营长罗寅生。

军事职业精神,是一种敬业乐业精业专业的精神。罗寅生矢志强军,痴心不改,一往无前。硕士研究生毕业,他坚持“哪个岗位离打仗最近,我就去哪里”;当作训参谋,他梳理出20多个新质战斗力增长点,提出60多项创新举措;当营长,创建“对手信息库”,研究“三情”成果名列全旅第一;野外驻训,为使练兵不留死角,他“强迫”旅长加训20天……这就是典型的军事职业精神,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专业能力使人胜任,专业精神使人卓越。一名军人,要把打仗的主业扛在肩上,把打赢的专业搞懂弄精,成为明天战场的明白人,仅有学历、知识、本领远远不够,还必须把神圣使命内化于心,把职业精神固化于行。徐海东只对打仗有瘾,李达总抱着作战电话睡觉,姚喆一生专干打仗事,苏宁一门心思研究高技术战争,满广志一个心眼当好“草原狼”……正是这些具有职业精神的军人,夯实了我军的打赢根基。

军人生来为战胜,时代呼唤军事职业精神。进入新时代,我军使命任务有了新的拓展,对军人的视野胸襟、血性胆魄、打赢本领、指挥素养等有了新的要求,更加需要军事职业精神。每名军人都应像罗寅生那样,既有专业能力,又有专业精神,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赢用劲。只有一心向战、重心为战,守不忘战、训练有备,专业一流、血性十足,才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如果缺少军事职业精神,不能心无旁骛研究战争,何谈上得去、拿得下、打得赢?

具有军事职业精神,当心系国家安危。罗寅生的桌前,总挂着一幅军事地图,他的心中还有一幅“国家安全态势图”。“脑子要在导弹之前到达落点。”的确,军人的眼光,必须要专注于国家安全。今天,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具备底线思维,更加注重聚焦实战,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

具有军事职业精神,当心系打仗主业。打仗是军人的最大事业,打赢是军人的最高成就。平时专注于主业主责,战时才能不辱使命。革命军人只有视使命重于生命,把打仗举过头顶,掌握敌情、我情、战场环境,熟悉现代战争规律和制胜机理,成为未来战争的行家里手,才算真正具备军事职业精神。相反,那些不喜欢研究军事韬略,总喜欢干一些与打仗无关之事的人,都不能称为合格军人,更谈不上军事职业精神。

当前,我军正处于转型重塑的关键期。人民军队换羽重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育军事职业精神。一名军人,有了军事职业精神,才能真正解决“两个能力不够”“五个不会”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履行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职能。从罗寅生身上,我们看到一大批革命军人正在生成军事职业精神。这是我军改革强军的实际成效,也是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崭新姿态。

5. 聚焦实战实训推动战训融合

2021年,全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贯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精神,加强党对军事训练工作的领导,聚焦备战打仗,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

深化实战实训,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加强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加强实案化对抗性训练,加强应急应战专攻精练,加强军事斗争一线练兵,推动战训深度耦合,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深化联战联训,坚持以联合训练引领军兵种训练、以军兵种训练支撑联合训练,突出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练,突出联合指挥训练,突出跨领域跨军兵种联合专项训练,突出军地联合训练,发展我军特色联合训练体系,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深化科技强训,强化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加强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技术知识学习,加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和融入作战体系训练,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手段建设,探索“科技 ”“网络 ”等训练方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

深化依法治训,推进训练管理变革,强化训练规划计划统筹,完善训练法规标准,创新训练内容方法,严格按纲施训,加强和改进训练监察,健全训练考核评估,抓好训练安全防控,实现严格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相统一。

全军指战员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端正训练作风,磨砺战斗意志,锤炼过硬本领,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6. 突出实战实训

军事训练是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紧跟作战样式转变、装备更新换代和部队转型发展,不断推动训法创新。

训法创新要着眼战争设计。未来战争首先是设计思想的博弈。要瞄准潜在对手设计未来战争,做到先于敌塑造战略态势、先于敌预判战争危机、先于敌创新作战概念,持续深化作战研究、推动训法创新,形成科学清晰的作战构想,完善融合高效的作战体系,形成可靠托底的作战能力,切实通过掌握战争设计权争取战争主动权,搞清训法创新的发展指向。

训法创新要对正实战靶心。训法创新一旦偏离实战、脱离实际,就是花拳绣腿、徒劳无功。要着眼积极构建与战斗力生成模式相适应的军事训练体系,坚持以战领训、按纲施训、实战实训,坚持练为战、训为战、研为战,坚持“备战遇到什么、就深研什么”“实战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胜战欠缺什么、就补强什么”,大力推动训法创新,努力让每一项成果都深入对接未来战场、每一次突破都更加贴近实战需求,切实使训法创新向战斗力最大增值方向聚势增效。

训法创新要深研制胜机理。制胜机理是战争取胜的途径和规律,训法创新只有围绕制胜机理深入再深入、贴近再贴近,才能真正训出制胜优势、练强胜战能力。要准确把握网络中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基本内涵,把突破点放在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行动和保障上,研究战争基本形态、作战样式和必备能力等,不断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方法途径。

训法创新要瞄准担负任务。制衡和战胜对手始终是练兵备战的根本着眼点。深化实战练兵,必须以潜在对手为靶标,既要始终瞄着练、盯着备,又要防止始终被牵着走,立起打赢标准。任务清才能方向明、行动实。训法创新的基础是把担负的作战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方向、目标、样式、编成、环境和指挥、行动、保障搞清楚、理解透。实战化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要依据作战方案,突出实案实训、依案练兵,着眼完成作战任务定战法、研训法,切实用任务流引导信息流、用信息流牵引指挥流、用指挥流汇聚火力流,努力打通实案化向实战化的“最后一公里”。

训法创新要基于客观能力。推动训法创新,必须立足于自身现有能力或即将获得的能力,立足复杂战场环境这个基本条件,想定对我最不利、对敌最有利的作战态势,充分考虑作战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电磁环境等复杂情况,把对敌我双方的作战影响评估足、搞清楚,做到“跟谁打、就针对谁练”“在什么地方打、就在什么环境练”“在什么条件下打、就设置什么条件练”,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把制胜优势保持好巩固好,把克敌战法练过硬。

7. 聚焦实战实训心得体会

有利于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提高备战打仗的能力。

8. 深入推进实战实训

凡进入实训室进行任何实训操作前,须仔细阅读《实训室安全手册》,签订“实训室安全承诺书”,参加实训室安全知识考试。

实训室必须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落实放火、防盗、防污染、防事故等方面的防护措施,安防设施设备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训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实训室安全管理规定,听从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安排,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仪器设备。

严禁在实训室内吸烟、饮食、私拉乱接电线、随意拆卸或改装仪器设备,不得在实训室内动用明火。

仪器设备及实训室内其他物品不得带出实训室,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的,相关责任人员应负责赔偿。

拓展资料: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从时空上分,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

(2)从形式上分,有技能鉴定达标实训和岗位素质达标实训,包括通用技能实训和专项技能实训;

(3)从内容上分,有动手操作技能实训和心智技能实训;包括综合素质要求(创业和就业能力统称跨岗位能力)实训。

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合理的实训教育本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却成为了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内训的责任。

学员:“实训教育 = 就业”;

对于学员来说,通过实训,一方面可以增加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增加就业的机会;

实训教育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员工,对学员而言,其本质不是培训而是就业,因此市场宣传以“就业”为诉求点,培训过程要与企业嫁接。

“实训 = 素质 + 技能 + 经验”

“实训过程 = 补强阶段 + 实操阶段 + 实习阶段 + (就业阶段)”

实训教学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员,在拥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商务(职业)教练的指导下,在真实条件下,最终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并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

真实的企业环境,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市场化的项目实战,是实训机构必备的三大要素。